用市場手段支持實現碳中和
由于氣候變化,我們身處一個越來越不穩定的氣候環境之中,極端氣候現象發生越來越多。如果風電和光伏占比越來越高,那我們也將擁有一個不穩定的能源
電力系統,因此,能源電力系統的成本也會相應提升。
“這取決于風電、光伏的技術能夠進步到什么程度,但是整個能源電力系統應對穩定的成本肯定會有,從目前看來可能會比較高”,林伯強表示,這個成本僅靠系統內部來消化是不可持續的,比較可靠的解決途徑是
碳交易市場。
林伯強表示,通過碳交易這個市場手段可以提高化石能源的成本以抑制其消費,也就提高了清潔能源的競爭力。此外,碳交易也可以引導產業結構的調整。
實際上,就是通過對電力市場的改革讓電價反映市場供需和能源電力系統的
碳中和成本,通過碳成本來推高高耗能的產業的運營成本,進而推動其實行
節能減排或轉型,或退出。“電力市場的碳交易就是要讓外部手段來化解電力系統內部的轉型成本”,林伯強說。
眾所周知,城市和企業都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責任主體。有的企業已經公布了碳中和時間表,城市也應該有時間表。有數據顯示,75%以上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來自于城市,而城市有比較好的低碳消費認知和支付能力。所以,城市必須先于國家實現碳中和目標,這樣我國才能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承諾。
林伯強介紹,一座城市想要如期或提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其城市能源系統就需要有個比較好的規劃。比如,城市低碳能源系統必須貫徹廣義節能原則,包括提高效率、循環經濟、商業結構調整等。“數字化”將在其中扮演重要的推動因素。未來的城市能源系統,將擁有智慧的能源基礎設施,包括高效的建筑,低碳清潔的電氣化
交通等。
林伯強還表示,應對氣候變化要求所有國家對話合作。實際上,應對氣候變化全球化是對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同于貿易的全球化,其更需要對話合作。
同時,二氧化碳是可以轉移的,因此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越來越緊迫,也越來越需要開展國家間的對話合作。但目前的逆全球化趨勢,事實上不利于應對氣候變化的。“這需要國家間做出努力和妥協,以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對話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