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治理:逐步明確“路線圖”
全球最大的電解水制氫項目——寶豐能源實施的國家級太陽能電解水制氫綜合示范項目,日前在此正式投產。
通過太陽能生產綠色電能,用綠色電能作為動力,通過電解水制取出“綠氫”和“綠氧”,再用“綠氫”替代煤作為原料、“綠氧”替代煤作為燃料,直供
化工系統生產聚乙烯、聚丙烯等上百種高端化工產品,這里形成了一條完整的
碳中和產業鏈條。
履行碳達峰、碳中和承諾,一方面需要強有力的頂層設計和戰略引領,一方面需要社會各方攜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逐步明確“路線圖”。
“2021年是我國走向碳中和的元年。”20日在
北京舉行的應對氣候變化“碳中和3060”
論壇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在書面致辭中說。
今年以來,在北京密集舉行了多個高端論壇,與會者涵蓋政府決策部門、頂尖研究機構、知名企業和國際組織,主題都是一個:碳達峰、碳中和。
“自下而上的行動,也需要配套跟上。”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政說。
一系列
政策與行動,正在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的局面:
國家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正在制定碳達峰行動計劃,廣泛深入開展碳達峰行動,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峰;
將嚴控煤電項目,“十四五”時期嚴控煤炭消費增長、“十五五”時期逐步減少;
社會各方一起積極探索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與技術途徑,展現出上下同心、全民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
……
“有一句話俗話,‘船小好調頭’,中國是有14億人口的大國,這種轉變必定需要非常大的動力,需要多行業、各地區的協調統籌。”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劉燕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