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領域如何控制碳排放
首先,城市之間的不同
交通選擇對
碳排放強度影響顯著。2018年,在交通部門的總排放量中,道路
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和民航運輸分別占73.5%、6.1%、8.9%和11.6%,道路運輸占比最高,增長也明顯高于其它運輸模式。我國道路交通的碳排放在逐年升高,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私家車的使用比例在提高。日本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做過研究,同樣一噸貨物,如果用小車公路運輸產生的碳排放比大車運輸要高出20倍,占地面積還大30倍,這一研究成果促使了后來日本大力推行新干線的建設。
當使用不同燃料時,即使是同樣的車輛交通,其產生的碳排放也有明顯差別。如果以氫氣作為燃料,灰氫與綠氫產生的碳排放相差數十倍,不同來源的甲烷產生的碳排放也完全不一樣。
其次,城市內部不同燃料和交通工具將決定交通
碳中和的難易程度。對各類交通工具的碳排放與其占地面積進行比較后發現,單人出行的私家車人均占地面積和碳排放最大,其次是插電式電動車、拼車式私家車、摩托車等。摩托車的碳排放比地鐵、巴士的碳排放還要高,而且摩托車乘用兩沖程內燃機,燃燒不充分產生的污染比四沖程的一般燃油汽車更大。由此可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以及共享單車顯然是綠色低碳的交通方式。現在世界各國都已經陸續公布了燃油車的禁售時間。
有相關數據表明,實際上高達90%的私家車大部分時間停在路邊或者車庫中,如果要滿足民眾出行需求,可能只需要現有車輛總量的10%左右。借助日益成熟的5G技術,在未來我國許多城市可以發展成網聯車,充分提升出行、交通效率和降低交通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