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價有沒有反映真實成本?
全國碳
市場的意義之一是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碳價信號,引導低碳轉型、加強資源合理配置并促進投資。
生態環境部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23日,全國
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總成交量480多萬噸,總成交額近2.5億元;7月23日收盤價漲至56.97元/噸,較開市首日上漲11.20%。在經歷了“六連陽”走勢后,7月26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價格迎來首次回調,收盤價較前一交易日下跌4.41%。
對于后市
行情,行業人士普遍認為,接下來碳價將維持50元/噸至60元/噸的區間振蕩。
這家從事
碳金融、
碳交易等業務企業的董事長認為,碳市場剛開始的價格還是挺合理的,“確實也沒有給高排放企業太大壓力,如果一上來開盤就是幾百塊錢,他們肯定會壓力非常大,給了一定的慢慢發展的時間窗口。”
但她也表示,目前的交易價格離真實
減排成本其實還有很大距離,并沒有完全體現成本。“因為在中國節約1噸二氧化碳平均的成本,其實是在260塊錢左右,258元,其實還有很大距離。”
“長期來看,還是會慢慢往成本貼近的,因為對于控排企業來說,要完成每年的履約,只有兩個辦法,那么去技改,把排放降下來,要么去買指標完成任務。”她認為,“如果碳價只是50塊錢,大部分決策者可能會優選買指標,如果碳價高到三四百、五六百,估計也沒啥人去買指標了,就研究怎么技改降低排放了,在200-300元的價格區間,企業可能會權衡到底是技改還是買指標。”
上述人士表示,其實碳市場的一個作用是通過市場化機制,讓市場把錢慢慢流入到新能源項目發展中,讓他們可以獲得市場的“補貼”。
她表示,新能源大規模發展,肯定需要大量民間資金,通過碳市場,一方面是給他們補助,另外也是發展綠色金融。“所謂綠色金融,說穿了就是資金流向綠色產業低碳產業,通過這樣的手段,其實錢就可以慢慢流向綠色產業了。”“有了碳市場,因為排放額度是標準化產品,可以拿去銀行抵押貸款,鋼廠也好,電廠也好,拿了這個配額去抵押貸款就有錢了,就可以投入
節能減排中去,就是銀行變相的把錢也投入到綠色產業。”
其實,不單配額可以抵押貸款,
ccer也可以抵押貸款。上述人士表示,因為“它太標準金融化產品了,理論上來說就是碳金融市場,金融屬性一下子發揮的很厲害。”
她希望,可以讓更多機構也參與碳市場,“綠色資產也不單單只是配合CCER,是不是可以多元化,可以多一些綠色資產進場。”
上述人士還談到,中國畢竟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場,全球碳定價的權利其實也很重要,要掌握碳定價,肯定要有一些
衍生品工具和對沖工具出現,否則也沒有辦法幫企業做價格對沖、防風險,“所以也希望盡快發展碳的衍生品市場、碳的期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