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部分資金需依靠社會資本
財政部方面稱,目前已通過多項資金支持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工作。具體包括:為支持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化應用,由中央財政對光伏、風電等發電上網按發電量和固定電價給予補貼;通過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征購置稅、充電樁基礎設施獎勵、新能源
公交車運營補貼等方式,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支持既有居住建筑
節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公共建筑節能等;支持做好工業節能標準、節能監察等工作;大氣污染防治資金重點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重點區域燃煤鍋爐及工業窯爐治理、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等,在減少大氣污染物的同時,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也得到
減排……在此基礎上,中央層面暫不宜新設“應對氣候變化中央財政專項資金”。
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司長陳洪宛也在稍早前表示,在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下,實體經濟大規模向低碳、零碳轉型,需要大量綠色、低碳投資。“其中,絕大部分需要通過金融體系動員社會資本實現。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我國在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技術和儲能技術等領域需要投資70萬億元,這是綠色金融領域面臨的重要機遇,也是資產管理行業面臨的重要機遇。”
根據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的測算,所需投入更高。“聯合國有關機構測算,實現《巴黎協定》所確定的目標需要92萬億美金投入。我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大致需要136萬億元投入,這將是一個巨大的
市場。實踐證明,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不會阻礙經濟發展,而是有助于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培育帶動新的產業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