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擴大碳交易市場“朋友圈”
自2001年啟動7大省市
碳排放交易試點以來,我國碳
排放權交易
市場不斷積累經驗、摸索前行。今年7月,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如約啟動上線交易,第一個履約周期九江全國燃煤發電行業2162家企業納入
碳市場范圍,覆蓋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開市第一個月,全國碳市場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702萬噸,累計成交額3.55億元。
【注:碳排放權交易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一種市場手段。】
對于碳儲存產業而言,此舉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成本較高的缺點,為其提供更充分的發展動力。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顯示,目前,企業CCUS
減排量尚未被納入碳排放數據。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認為,要發展碳儲存產業,就需要依靠
碳交易市場,利用價格信號來激勵引導。也有專家建議,可通過允許重點排放單位直接用CCUS抵消排放配額,或將CCUS項目納入自愿減排交易,允許其作為抵消機制的組成部分,用于抵消排放配額,從而將CCUS納入碳市場。
未來,我國碳交易市場還需進一步完善制度體系,盡快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出臺;強化市場管理,加強碳排放數據的質量管理;拓寬覆蓋范圍,在發電行業碳市場運行良好的基礎上,逐步納入更多高排放行業,豐富交易品種、方式和主體,提升市場活躍度。
在這一過程中,碳市場若能在推動碳儲存技術應用上發揮關鍵作用,從頂層設計層面完善碳儲存技術示范的
政策保障機制,也有利于碳市場自身的建設完善。
參考資料:
1.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中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年度報告(2021)——中國CCUS路徑研究》,2021年7月;
2.陳偉,《基于
碳中和的中國林業
碳匯交易市場研究》,
北京林業大學2014年博士論文;
3.張煒、李義連,《二氧化碳儲存技術的研究現狀和展望》,環境污染與防治2006年第12期;
4.張慧明、李廉水、朱曉東,《碳捕捉與碳儲存驅動政策:基于X-Y維度的國際比較研究》,中國科技
論壇2014年第6期;
5.楊珺,《碳捕捉和封存技術應用、阻滯與引領的倫理可行性分析》,自然辯證法通訊2019年第5期;
6.董華松、黃文輝,《CO?捕捉與地質封存及泄漏監測技術現狀與進展》,資源與產業2010年第2期;
7.張華靜、李丁,《促進中國CCUS發展的融資體系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年S3期;
8.《熱點觀察:我國推動發展碳儲存時機是否已經成熟?》,央廣網,2021年5月30日;
9.于天昊,《<中國CCUS路徑研究報告>發布 建議加快推進超前部署CCUS應用》,中國環境報,2021年8月9日;
10.齊琛冏,《CCUS期待加入碳市場“朋友圈”》,中國能源報,2021年4月23日;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