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中和面臨資金、資本和市場挑戰
推進
減排需要在能源和基礎設施等領域進行大規模投資。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估算,要實現《巴黎協定》關于全球升溫低于2°C目標,用于可再生能源的年均投資必須從現在的3000億美元增加到約8000億美元;歐盟《綠色協議》計劃在未來10年籌集1萬億歐元用于綠色投資,美國正在規劃的2萬億美元刺激法案計劃向能源轉型項目投資3000億~6000億美元,英國政府認為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每年需支出500億英鎊。這些投資需求普遍面臨巨大缺口,資金不足已經成為許多國家能源轉型戰略的主要障礙。
根據《巴黎協定》,發達國家要在氣候領域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但目前來看這些援助或更加難以到位。發電、
鋼鐵、
水泥、
化工等高排放行業也是重資本行業,固定資產投入大、壽命長,鋼鐵和水泥廠的典型使用壽命約為40年,而初級化工設施的使用壽命約為30年,要完全淘汰這些固定資本將產生巨大的沉沒成本。特別是目前還有大量新建排放密集型重工業設施,預期壽命可能超過2050年。鋼鐵、水泥和化學品生產的大部分基礎設施建成的時間也相對較晚。
同時,目前能源轉型的未來方向還未完全確定,但無論是電動汽車,還是氫能源,風電、光伏,都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一旦能源轉型出現方向性調整,這些投資中很多也將成為沉沒成本。從歷史上看,煤炭和石油成為主導能源的過程中,它們均已經具備明顯的經濟優勢,由大規模、快速增長的
市場需求帶動上游生產。目前,化石能源仍然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能源替代難以通過市場自發方式完成,也會導致長期的成本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