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現“雙碳”目標是大勢所趨并已具備相應基礎
中國提出實現“雙碳”目標,既注重現實需求也考慮了長遠發展。就國際形勢來說,《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必須對此作出積極回應。就國內形勢來說,當前我國調結構轉方式任務艱巨繁重,傳統產業占比依然較高,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尚未形成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產業鏈供應鏈還處于向中高端邁進的重要關口。實現“雙碳”目標,將有利于促進我國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持續壯大綠色低碳產業,加快形成綠色經濟新動能和可持續增長極,顯著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效益和生態文明程度。從能源安全來說,2020年我國石油、天然氣外采比重已經分別達到73%和43%,安全保障面臨很大壓力。必須構建現代能源體系,提高能源自給率,增強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安全性和可持續性。因此,中國提出實現“雙碳”目標并不是憑空想象,更不是好高騖遠,而是在綜合判斷國內國外形勢、充分考慮國情特征和未來發展目標而作出的綜合決策和戰略選擇。
近年來中國碳
減排取得的明顯成效,為實現“雙碳”目標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從“十一五”時期以來,中國積極實施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重點行業能效提升,
碳減排取得顯著成效,單位GDP能耗降低,
碳排放總量增速變緩。通過推進碳
市場建設、增加森林
碳匯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溫室氣體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近年來,中國積極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累計下降48.4%,超過對外承諾的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標,超額完成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扭轉了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中國國土綠
化工作也取得顯著進展,碳匯能力不斷提升。據世界銀行統計,2010年至2020年中國森林面積年均凈增193.7萬公頃,居全球首位,分別是澳洲和印度的4.3倍和7.3倍。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績,是中國政府敢于承諾碳達峰
碳中和的底氣。
中國已經具備一定的新能源產業優勢,同時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目前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處于領先地位,擁有強大裝備制造能力和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掌握一部分核心技術,具備關鍵產業鏈優勢。2019年全國水能、風能、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占世界比重分別達到30.1%、28.4%和30.9%,2008年至2018年年均增速分別為6.5%、102.6%和39.5%,而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僅為2.5%、46.7%和19.1%。特別是目前中國光伏產業生產能力和市場規模居世界第一,并已實現全產業鏈國產化。新能源成本也在不斷下降。2019年全國光伏發電成本相比2010年降低了82%;陸上風電降低了39%,已經形成對煤電的價格競爭優勢;海上風電成本也持續下降。強大生產能力和巨大市場規模,可以吸引更多的資本和技術進入中國,為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帶來更加堅實的物質支撐。
在社會觀念層面已經具備實現“雙碳”目標的基本條件。這主要體現在社會公眾環境意識的普遍增強。環境意識概念產生于上世紀60年代,是西方發達國家在環境
問題日益嚴峻、人與環境矛盾不斷凸顯的背景下提出的。這是人們在科學認知、思想觀念、價值體系、倫理觀、行為取向等方面對人與環境關系的綜合反映。氣候變化作為人類面臨的最嚴峻環境挑戰,成為環境意識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中國開展了多樣化的環境意識教育活動,引導青少年從小樹立勤儉節約、綠色環保的價值觀念;同時也在全社會積極促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方向轉變。目前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氣候意識逐漸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和關注氣候變化,并開始踐行綠色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