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中國能源和
碳排放報告》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氣候變化在全世界正引起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關切。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和潛在的威脅巨大。中國正處在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來支撐的經濟快速發展階段,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將導致溫室氣體排放的增長。因此,探討在未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中國如何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如何選擇和實現新型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和
市場化的發展道路,如何建立經濟、清潔、高效、可持續的能源保障供應體系,如何克服可能遇到的資源、資金、機制等各種障礙,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溫室氣體的減緩排放,走出一條適合中國自己的低碳發展之路,具有重要意義。
《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中的14篇報告,詳盡地研究了中國從目前到2050年的社會經濟發展趨勢;資源、人口、環境和全球變暖等各種限制因素,人均收入、全球化、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等驅動因素,以及影響能源供需的
政策、技術、消費模式、金融財政體制、國際合作等因素的演變對中國2050年的經濟社會發展、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提出了有的放矢、戰略性、前瞻性的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建議。
《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是“中國可持續能源項目系列”著作的第五部,可供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員和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考。
我們需要開展2050年能源與氣候變化的研究。氣候變化是21世紀人類共同面對的最大挑戰和威脅,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約束因素。在氣候變化
問題上,人們目前的科學研究表明,在2050年左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應低于400ppm,才有較高的可能性將地球溫度上升控制在2℃內。氣候變化對中國潛在的威脅是存在的和巨大的。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的干旱和洪澇災害增加,山地冰川普遍退縮,西部山區冰川面積在幾十年間減少20%以上,這種速度正逐年加快。在21世紀末,水資源利用將受到較大威脅。農業生產費用增加,減產趨勢明顯,生產潛力將降低10%左右。全球變暖將對中國的凍土、沼澤、荒漠產生嚴重影響。這種變化都是不可逆轉的。按照2020年和2050年的社會發展目標,我們要創造出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40年甚至70年經濟持續增長的世界奇跡。在氣候變化、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限制條件下,如何優化中國的經濟結構、講求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如何引領低碳經濟發展,是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
1980—2000年,在“
節能優先”的能源發展戰略指導下,中國實現了能源消費翻一番保證國民經濟發展翻兩番的目標,能源消耗彈性系數降至0.5 左右,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上對世界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引人矚目的貢獻。2020年的中國能源發展戰略是“保障供應、節能優先、結構優化、環境友好、政府主導、市場推進”,再現1980—2000年的輝煌。隨著中國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和全球化的高速發展,“十五”期間能源消費的狀況偏離了2020年能源戰略目標,依靠資源的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劇增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2008年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家,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節能、可再生能源和碳利用技術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手段。在總結中國實行節能優先戰略二十多年實踐的基礎上,單位GDP能耗強度在2006—2010年的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中第一次作為限制性指標,中國在能源效率提高上第一次有了量化的指標,這是一個創造。這種量化的指標,使中國的能源制度監管、政策制定和戰略規劃有了衡量和落實的標準。節能目標成為保障中國能源長期可持續供應的核心問題。以較低的資源消耗實現較快的經濟增長,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正在加速現代化建設但資源相對貧乏的人口大國來說,意義重大而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