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工信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關于促進
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提出鋼鐵行業“確保2030年前碳達峰”。這一目標比之前的征求意見稿延遲5年。
早在去年3月,中鋼協也曾在其官方微信上發文透露,《鋼鐵行業碳達峰及降碳行動方案》已經完成初稿,該方案將行業碳達峰目標初步定為“2025年前,鋼鐵行業實現
碳排放達峰;到2030年,鋼鐵行業碳排放量較峰值降低30%”。
鋼鐵行業是僅次于能源行業的中國第二大碳排放來源。根據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的一份研究報告測算,2019年,中國能源行業在全社會碳排放中占比達40%,工業領域占比為31%,而工業領域中的鋼鐵行業占比就達到15%。
鋼鐵行業減碳目標從激進到相對穩重,是中國“雙碳”策略整體上轉向穩中求進的一個縮影。
自2020年9月習主席在聯大首提“雙碳”目標后,一些地方和行業由于認識不足,統籌不周,跟風表態,盲目急進,甚至出現了“運動式減碳”。去年7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批評了這一現象,并提出“糾正運動式‘減碳’”。八九月間“拉閘限電”現象席卷全國近半省份,再次讓中央看到穩中求進的重要性。
于是,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
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要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
對于碳排放第一大戶能源行業,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
在此背景下,碳排放第二大戶鋼鐵行業也隨之調整了行業碳達峰目標,將之前較為激進的2025年碳達峰目標延遲5年,與全國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的目標持平。
這一調整是基于行業現實考量的結果。《意見》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鋼鐵工業仍然存在產能過剩壓力大、產業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有待提升、產業集中度偏低等
問題。”這些問題如果與過于激進的目標相撞,都有可能引發新的系統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