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碳邊境調節機制,耦合氣候與貿易議題向中國施壓
2021年,中美歐之間的氣候外交已部分聚焦在商品征收碳關稅的競爭性氣候行動機制上(Chatham House,2021)。2021年7月14日,歐盟委員會公布建立碳邊境調節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的方案,對來自
碳排放限制相對寬松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商品征收碳關稅。推行碳關稅表面上看是為減少碳泄漏,實則是為維護境內企業的競爭力,帶動境內綠色復蘇。2021年7月19日,美國民主黨同意采用CBAM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手段(The New York Times,2021),目前拜登已指示相關行政機構全面評估其可行性,預計美國將在2022年參考歐盟CBAM的實施細則,制定
政策細節并確定進口品碳價機制,以完成CBAM的“美國路線”安排。
相比之下,中國始終堅持以多邊行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
問題,反對無底線地將氣候議題與國際貿易進行耦合,實行單邊保護主義。在外交態度上,2021年7月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CBAM“無原則地把氣候問題擴大到貿易領域,既違反WTO規則,也不符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巴黎協定》的原則和要求”(中國新聞網,2021);在多邊共識上,2021 年 4 月的第三十次“基礎四國”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聯合聲明中也一致認為,CBAM提議“具有歧視性,且違反了公平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2021c)。
中國是美國、歐盟進口產品的主要生產國,CBAM的實施將對中美、中歐貿易帶來深遠的影響。雖然拜登政府的其他氣候行動可能因兩黨對立而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但在碳關稅問題上,美國兩黨采取一致對外的立場支持CBAM機制,核心目的是以此打擊中國出口型經濟體的競爭力,削弱中國在貿易領域的競爭力。CBAM機制的實施勢必會讓中國
化工、機械、通用專用設備、紡織和金屬制品業等貿易隱含碳多的產業出口受到極大的綠色貿易壁壘(劉斌、趙飛,2021)。
(二)中美能源領域的競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