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企業實踐證明:減碳不僅是一項全球性的公益事業,也是一門可觀的生意。
“減碳一定會增加成本的投入。但是,對于我們行業而言,能源成本占生產成本的40%,所以減碳一定是減成本的。同時,
碳中和的背景下會增加企業綠色產品的品牌力量,增加我們
市場的份額,增加營收。”在7月27日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主辦的第二屆“智薈中歐·
北京論壇”上,寶鋼工程技術集團副總經理袁磊表示。
袁磊說,未來,低碳
冶金、綠色清潔能源方面的投資,將占到
鋼鐵行業總投資的一半以上,所以對于大部分鋼鐵企業來說,中遠期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同時是行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巨大機遇。
日前,寶鋼股份發布了《2021年氣候行動報告》。這個中國鋼鐵企業首份氣候行動報告,承諾其通過“生產低排放產品”和“為客戶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全生命周期低碳產品”兩個維度,持續在能源、汽車、電機等多領域提供低碳產品及解決方案。
這一減碳思路同樣為下游的制造業企業所采納。
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裁施睿哲在上述論壇中表示,目前奧迪在所有生產基地引入了名為“零排放計劃”的環境保護計劃。盡管投入巨大,但施睿哲并不認為這是毫無作用的沉沒成本,“這實際上是一種投資,最初需要很大的投入,但是我們是在為我們的未來而投資,而且會得到回報。”
施睿哲舉例稱,在公司的長春生產基地,為減少供應鏈中的二氧化
碳排放,78%的車身制造供應商距離工廠不到35公里。一方面充分利用當地成熟且龐大的汽車網絡,把其他供應商引入生產現場;另一方面,依靠場內物流的節約解決方案,節省大量成本。
聯想集團全球供應鏈首席轉型官徐赫介紹,一些海外發達國家和地區,要求企業必須披露ESG報告,這迫使企業不得不做出投入和改變。而國內的
政策扶持,也為企業引入綠電乃至藍電提供了契機。
京東集團副總裁曾晨表示,利用數字技術可以極大提升供應鏈的效率,從而必然提升從生產、
運輸到交付環節中的效率,最終將減少整體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曾晨舉例,京東在全國管理運營著超過1400個倉庫,其中京東自營商品從種類上來說超過了一千萬個SKU,是非常復雜的供應鏈管理系統。通過利用京東的智能供應鏈系統,今年第一季度庫存周轉天數僅30.2天,達到極為高效的程度。
盡管方向明確,但也不是沒有困難。
袁磊說,她期待技術降碳取得突破。對于工業長流程的制造企業而言,技術降碳、管理降碳商業模式和供應鏈降碳可能都會是個不小的挑戰。其中,加快世界前沿低碳、零碳冶金技術的創新和研發,建設智慧的零碳工廠至關重要。
施睿哲說,團結所有力量共同減碳是個艱巨任務。一個新車型,從第一個想法到第一次在路上行駛,涉及到無數個環節。全面實現減碳路徑,要靠供應商和所有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努力,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具有可持續性。
曾晨說,他渴望得到一個閉環。減碳是個系統性工程,這意味著,即使某個環節突出,但是其他環節的水位低,這水還是循環不起來。因此,從國家頂層設計、金融投資服務、產業生態建設到可持續的消費認知,只有形成閉環,身處循環中的企業才能持續健康地運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