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氣候和公正轉型領導人峰會上的致辭中指出,“自5年前我宣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來,中國構建了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目前,距離2030年實現碳達峰目標還有5年,這也是“十五五”時期必須完成的重要任務。船至中流浪更急,在目前成效的基礎上積極穩妥推進“雙碳”目標如期達成,必須深入理解“雙碳”進程中發展與安全的關系,科學把握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的一系列基本原則,落實好碳達峰碳中和“1+N”
政策體系。
1.深入理解積極穩妥推進“雙碳”進程中發展與安全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峰會上的致辭中指出,“綠色轉型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積極穩妥推進“雙碳”進程中發展與安全的關系。2020年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雙碳”工作扎實、系統推進,取得一系列顯著成效:推動重點行業
節能降碳改造和新能源開發利用,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接近40%;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愿
減排交易
市場,擴大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行業覆蓋范圍;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水平不斷提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綠色低碳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新三樣”2024年出口額突破萬億元大關;中國還是全球“增綠”最快最多的國家,貢獻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綠色面積。我國近5年的實踐表明,在推進“雙碳”進程中,發展與安全之間存在著相互支撐、良性互動關系,在“十五五”時期必須繼續增強對兩者關系的認識并加以把握。
一是辯證統一關系。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要求推動能源轉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要求健全集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特別是綠色轉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為“雙碳”目標的實現構建安全保障。因此,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必須深刻理解和把握發展與安全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堅持減排發展與安全降碳,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二是動態演進關系。隨著我國深入廣泛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發展與安全的關系也在不斷地動態演進。一方面,“雙碳”工作正在促進我國能源、工業、
交通、建筑等重點行業領域的綠色轉型進程。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和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這為我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創造了新的更好的現實條件,也為我國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和經濟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另一方面,“雙碳”工作在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發展模式、技術體系等方面帶來了深刻變革,對減排發展與安全降碳提出了新的治理要求。“十五五”時期,必須準確把握這一動態演進關系,在不同階段體現出不同的側重點。
三是協同治理關系。當前,我國正在加快構建和實施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這對各領域、各部門、各方面的政策協同共進提出了更高要求。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需要在發展與安全之間找到平衡點,實現二者的協同治理。這要求我們在制定和執行相關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確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2.科學把握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的基本原則
“雙碳”目標正在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的系統性變革及治理體系的深度調整。在推進“雙碳”工作中,不僅要注重發展的速度和規模,更要注重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性;不僅要確保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和生態等方面的安全,還要通過創新和技術進步不斷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笆逦濉睍r期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需要繼續堅持和把握以下原則。
堅持總體部署、分類施策。在實施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過程中,應堅持總體部署,確保全國上下形成合力,共同為實現“雙碳”目標而努力。同時,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區、行業之間的差異,根據其實際情況和特點,制定差異化的政策,以確保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比如,穩步有序推進能源、工業、交通等高排放部門降碳;分類推動不同地區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
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避免“一刀切”情況出現。此外,在分類施策的過程中,還應注重政策的系統集成和改革實效,避免政策之間的沖突,確?!?+N”政策落地生根。
堅持系統思維、底線思維。“雙碳”目標、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安全本質上是一個統一體。在推進“雙碳”進程中,需要進一步深化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論認識,增強系統思維,將三個方面緊密結合、協同推進,確?!半p碳”相關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建立健全“雙碳”治理的風險評估及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并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堅持試點先行、先立后破。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和發展中大國,我國正在努力實現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強度降幅,用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對我國“雙碳”政策體系提出了更高的創新要求。應總結我國近5年的“雙碳”治理實踐經驗,同時借鑒其他國家在降碳過程中的教訓,平衡“破”的力度與“立”的速度,把握好我國降碳的節奏和力度,循序漸進、持續發力,避免陷入政策冒進、發展與安全割裂的困境。推動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有條件的地方率先碳達峰、碳中和,積累試點經驗,形成示范效應。
堅持自主可控、內外暢通?!半p碳”目標不僅是我國面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內在要求。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國不可能走西方現代化的老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承諾的‘雙碳’目標是確定不移的,但達到這一目標的路徑和方式、節奏和力度則應該而且必須由我們自己作主,決不受他人左右”。要加強核心技術創新、提升綠色低碳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建立自主的綠色低碳標準等重點工作。同時,積極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推動我國“雙碳”政策與其他國家的發展戰略、治理規則、技術標準的有效協調,形成良好的國際合作機制。
3.積極穩妥推進“雙碳”進程的著力點
整體上看,我國推進“雙碳”進程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攻堅期,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和不確定性。面向“十五五”,應從治理體系、政策體系和標準體系三個方面持續發力。
建立“雙碳”目標—新質生產力—總體國家安全三位一體的治理體系。隨著我國對“雙碳”工作規律性認識的深化以及更好踐行發展新質生產力、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新要求,有必要建立“雙碳”目標—新質生產力—總體國家安全三位一體的治理體系,根據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交通運輸等重點行業領域進行調整優化,并將之貫穿于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全鏈條。在推進能源轉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重點工作中,應著力培育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形成“雙碳”目標、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安全協同推進的治理效能。
統籌謀劃“十五五”規劃中的“雙碳”政策體系。一方面,精確把握“雙碳”進程的整體節奏,立足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時間要求,增強“十五五”規劃的前瞻性和靈活性,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挑戰和不確定因素,比如,妥善防范化解綠色轉型面臨的內外部風險挑戰,切實保障生態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等等。另一方面,注重“十五五”規劃編制及實施過程中的政策創新。比如,建立健全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擴大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范圍,全面形成以綠色低碳為特征的產業體系、能源體系和生活方式,健全碳排放目標評價考核制度,等等。
加快構建契合我國發展與安全要求的“雙碳”領域的標準體系。要加強“雙碳”標準體系建設的整體部署,發揮國家標準管理機構的統籌、監督與技術協調作用,強化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及行業標準的系統集成,注重加強對“雙碳”領域標準制定、實施的評估及管理工作,加快推進重點行業領域碳治理的標準更新與升級,強化減排發展、安全降碳的國家標準激勵及約束;更加重視“雙碳”標準的技術研究,集中力量支持基礎通用標準相關技術方法研究、數據平臺建設和應用工具開發,推動
碳減排和碳清除技術標準聯合攻關,擴大綠色產品評價標準供給,支持行業企業的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加強“雙碳”標準計量體系建設,強化標準計量對“雙碳”工作的支撐保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