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上線交易以來,全國碳
市場運行一周年有余。近日,作為全國首家綜合性環境權益交易機構,天津
排放權交易所總經理李天在接受了財聯社專訪時表示,當前全國市場和地方試點市場一樣,本質上還是以履約為主,市場處于初級階段,需大力完善市場機制建設。建議下一步在四個方面對
碳市場進行完善和提升,包括:增加履約交易的時間、增加碳市場的
政策預期、增加碳市場能力建設、引入多層次市場參與主體。
此外,在談到地方碳市場和全國碳市場的定位區別上,他建議,按照聯建協議盡快組建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機構,建議全國市場按照二級市場結構運行管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作為市場管理機構,試點交易機構發揮類似“券商”的作用。
“碳市場還處于初級階段,需大力完善市場機制建設”
財聯社:如何整體看待過去一年多全國碳市場的進展和現狀?
李天:從去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運行到現在已滿一年,成交量接近2億噸,目前碳價在60元左右。按履約量來算,全國碳市場履約率達到了99.5%。現階段,全國市場和地方試點市場一樣,本質上還是以履約為主,整個市場有三個特點。
一是覆蓋排放量規模最大。全國碳市場自上線交易以來,納入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2200多家,每年覆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45億噸,是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二是市場以履約為主,活躍度不高。大部分交易集中在履約期前,2021年11月、12月累計成交量約占總成交量的80%,首個履約期結束后,交易熱度逐步減弱,活躍度偏低。
三是市場還處于初級階段,需大力完善市場機制建設。比如市場參與主體有待豐富;企業參與碳市場的能力建設需加強,要讓更多企業盡快熟悉市場;應該創新交易機制等。
財聯社:過去一年來,
碳配額未按期履約與數據造假
問題引起業內廣泛關注。你如何看待這兩個問題,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
李天:2021年,全國碳市場納入企業很多是第一次履約,企業學習和適應規則需要一定時間,少部分企業未按期履約符合市場建設初期的規律。
數據質量是碳市場的生命線,主管部門已經開始行動,嚴查數據虛報、瞞報等行為。如何解決?一是需要加強對
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規范咨詢、核查、檢測服務行為,確保技術服務過程和結果真實、合規、公正。二是盡快完善現有核查制度及核查標準,統一核算規則、數據來源等。三是探索創新技術手段,例如IoT、數字化核查等。四是加強碳市場能力建設,加強對企業宣傳教育。五是加大對數據造假行為的懲戒力度。
“建議按照聯建協議盡快組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
財聯社:從全國碳市場運行一年的情況結合試點經驗,你認為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和提升的?
李天:我覺得下一步碳市場有四個方面需要改善和提升:第一,增加履約交易的時間。現在公布核查結果到履約,全國市場2個月左右。留給企業的履約時間較短,企業的決策體系有一個適應過程,應該給企業留出更長的履約交易的時間。第二,增加碳市場的政策預期。有利于市場參與者合理安排資源,充分準備,參與碳市場。第三,增加碳市場能力建設。履約企業可能對流程不熟悉,認識上也可能有誤區。企業參與碳市場不只是為了滿足履約要求,還是一種重要的資產管理手段。應充分發揮九個碳市場能力建設中心的作用,共同提升非試點地區碳市場參與能力,培育和發展碳市場。第四,完善市場機制,引入多層次市場參與主體。
財聯社:在建設全國統一碳市場的大背景下,地方碳市場和全國碳市場的定位、功能區別應當如何?
李天: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和
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
深圳、
福建、
江蘇九省市人民政府簽署了全國碳市場聯建協議。目前,國內現有8個地方碳市場。試點碳市場運行了八、九年,有很多經驗及服務能力可以用于全國市場建設,包括共同服務全國碳市場納入企業,共同提供碳市場能力建設,共同持續推動碳市場機制創新。
全國碳市場納入企業數量眾多,亟需提升市場服務能力,建立多層次的、專業的市場服務體系。建議按照聯建協議盡快組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全國市場建議按照二級市場結構運行管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作為市場管理機構,試點交易機構發揮類似“券商”的作用,為市場參與主體提供開戶、下單委托、咨詢等服務。此外,還需增加金融機構、咨詢機構等專業市場服務主體,共同提升市場效率與專業化的服務能力。
“天津碳市場履約率連續6年達到100%”
財聯社:自2017年3月以來,
ccer簽發已暫停5年。考慮到存量CCER可能難以滿足全國碳市場第二個履約周期的清繳需求,重啟CCER簽發和交易具有相當的迫切性。請問如何看待CCER對于全國碳市場的意義?
李天:CCER是中國核證自愿
減排量。它一般有兩種作用,一種是滿足企業自愿
碳中和需求,通過自愿補償機制,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和生態補償,促進了社會減碳;另外一種是通過碳市場的交易抵消機制,降低企業的履約成本。自愿市場核心是“自愿”,與配額強制履約機制不同的是,并不需要統一定價。從全球范圍看,無論是自愿項目種類、項目減排實施成本,還是企業中和抵消的需求與選擇,都非常多樣化,沒有統一定價的必然要求。目前CCER的運行機制模式是1+9的模式,即統一的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和9家備案交易機構(9家交易所均與注登系統完成對接)。這種模式讓市場參與者更便利地參與到CCER市場中來,有利于通過交易機制和服務創新,推動技術創新和生態補償,增加碳消除。
財聯社:天津碳市場為當前全國走向“碳達峰”、“碳中和”打下了哪些基礎和積累了哪些經驗?
李天: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是全國第一家綜合性環境權益交易機構,成立于2008年9月。2013年,天津碳市場開市,履約率連續六年達100%。2021年納入重點排放企業104家,2021年的配額交易和CCER交易總計為5074萬噸,交易量在全國試點碳市場排名第二。
試點市場在體系設計和運行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并從實踐上比較和驗證了各種不同政策設計的適用性,為建設全國碳市場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自2013年啟動試點碳市場以來,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
碳交易工作,為指導和規范該項工作,于2013年頒布實施了《天津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并分別于2016年、2018年以及2020年進行了重新修訂。
天津持續完善試點市場的激勵約束機制,履約率連續6年達到100%,在全國名列前茅。在交易機制創新方面,率先探索配額線上拍賣的有償發放機制。天排所多年來聚焦于自愿減排交易和碳中和領域的創新,例如,天排所完成國內首筆基于
碳盤查的碳中和交易,完成國內首筆基于PAS2060碳中和標準的企業自愿
碳減排交易,開發全國首個基于區塊鏈的碳中和存證產品。
自2013年開市交易以來,天津市碳市場不斷培育壯大。目前,納入企業的排放量超過天津市排放總量的50%。碳交易已成為實現碳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天津全市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經初步測算,2019年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20.58%,超額完成“十三五”進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