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2022年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年會”在
北京召開。會上,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表示,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舉措,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在支持經濟、低碳、綠色轉型及高質量發展五方面已初步形成規模。
馬駿在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下文簡稱“綠金委”)年度工作匯報中稱,綠金委及其成員單位在推動建立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傳播綠色發展理念、開發綠色金融產品和工具、支持相關
政策落地和開展國際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經成為我國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平臺。
2021/22年度,綠金委成員隊伍進一步擴大至295家,成員單位所管理的金融資產占我國金融機構總資產的70%以上,所提供的綠色信貸及承銷和
認證的綠色債券,占我國綠色信貸與綠色債券發行總規模的大部分。其中,由工商銀行、興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北京綠金院五個工作組分別牽頭的重點領域研究項目,均取得較大突破,超過140家機構參與到以上五個工作組中,形成了大量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同時,綠金委及其多家成員單位積極參與人民銀行和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環境權益融資工具》《
碳金融產品》等4項行業標準的制定,并在《中國綠色債券原則》《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等政策制定和出臺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馬駿總結時表示,在人民銀行研究局和綠金委的指導下,綠金委及成員單位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果,其中包括:深度參與了五省八地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結工作;由
深圳綠金委、廣東綠金委、
香港綠金協和
澳門銀行公會共同發起,成立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深度參與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的工作,參與起草《G20可持續金融路線圖》《G20轉型金融框架》等多個綱領性文件;參與央行綠色金融網絡(NGFS)起草,發布生物多樣性研究成果;加強“一帶一路”建設,與歐盟共同編制并發布《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由綠金委和倫敦金融城共同發起的 《“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影響力持續擴大;中英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試點取得積極成效等27項。
展望2022/23年度綠金委工作,馬駿強調綠金委將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下,在人民銀行和中國金融學會的領導下,在綠金委各成員單位的大力推動下,繼續在深入研究轉型金融標準并推動試點實踐、鼓勵金融機構提高環境信息披露水平、支持服務雙碳目標的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強化對綠色金融成果和綠色發展理念的宣傳和推廣、進一步推動《共同分類目錄》在多種場景下的使用、提升“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和其他國際合作機制的影響力、開展金融支持生物多樣性研究七個方面,支持國家政策研究、推動產品創新、提升環境風險管理能力、加強國際合作。
本次年會由中國金融學會綠金委、北京綠金院、人大重陽研究院、中財大綠金院、工商銀行現代金融研究院聯合主辦,農業銀行、人保財險、興業銀行、“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綠色金融領導力項目、保爾森基金會、CFA Institute、北京綠金協、中國投資協會、北大國發院、國金認證中環聯合認證、北京綠交所和北京達道至簡等機構支持。年會回顧過去一年綠色金融領域和綠金委的工作,圍繞雙碳等主題深入探討如何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推動地方綠色金融改革和創新、強化信息披露和信息機制、提升產品創新能力、加強國際合作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