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否實現2060年“
碳中和”目標,建筑行業至關重要。為此,在“雙碳”背景下,中國建筑業正逐步加快綠色建筑的發展步伐。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下簡稱“方案”)提出,2030年前,城鄉建設領域
碳排放達到峰值。力爭到 2060 年前,城鄉建設方式全面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城鄉建設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取得積極進展,“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基本扭轉。
建材行業實現“雙碳”目標還面臨哪些挑戰?“雙碳”目標下,未來綠色建筑及綠色建材行業的機遇如何?如何看待城鎮化進程對建筑業實現雙碳目標帶來的壓力和挑戰?圍繞著這些
市場關注的
問題,財聯社專訪了遠大集團董事長張躍。
作為長期綠色低碳的實踐者,張躍所在的遠大集團有限公司下設遠大近零能耗建筑科技、遠大空調、遠大能源利用管理等多家子公司。其中,遠大近零能耗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就專門從事既有建筑隔熱改造工程的設計、 施工和
節能分享、
碳交易等服務。
在張躍看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建筑業的碳排放占了全部碳排放的50%,建筑業是率先實現碳中和最有潛力的行業。建筑產業的綠色轉型,既會給行業本身帶來內部效益,更會帶來消費者的效益和社會效益。
其中,他提出,通過建筑隔熱改造工程來刺激經濟。“中國當前迫切需要改造的建筑面積有200億平米。如果將這200億平米進行改造,中國碳排放每年可以減少將近30%。這200億平米需要20年時間完成,這對經濟有巨大的拉動作用。”
此外,在張躍看來,建筑行業實現“雙碳”目標面臨著標準、技術、材料和國家對建筑的規管模式這四方面的挑戰。
還值得注意的是,《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指出,引導建材企業積極消納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對此,張躍建議,提高可再生能源設備的持久化和無害化,把可再生能源設備的耐久性要成為強制標準,從而提高可再生能源設備的使用年限。
“建筑產業的綠色轉型將是一場極其深刻和廣泛的革命”
財聯社: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四部門近日聯合印發《建材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在你看來,這一文件將對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張躍:這個方案非常好。如果能夠真正的按照該方案來推行的話,尤其是在標準化方面,如果能夠按照這個方案制定一系列的標準,并且嚴格執行,而不是以一般的簡單罰款等行政手段來替代這個標準。此外,如果能夠像我們對待建筑結構安全標準、建筑消防安全那樣來對待這個節能標準的話,相信中國的建筑節能和建筑碳排放的水平可以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財聯社:有分析指出,當前我國存量建筑中具有綠色建筑
認證的占比僅1%,這意味著未來綠色建筑及綠色建材在
政策推動下具有相當大的市場空間。你如何看待未來綠色建筑及綠色建材行業的機遇?
張躍:首先,在我看來,中國目前除了遠大的建筑,幾乎沒有綠色建筑。因為不論是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節能的指標,還是建筑的空氣指標,都很低。當然這種問題并不僅僅在中國存在,在全世界都存在。全世界所謂的綠色建筑大多數都達不到一個真正的、按現代科技標準所體現的那些綠色標準,這是一個核心問題。所以,不是說現在中國有多少比例的綠色建筑,而是現在這些綠色建筑的標準很低。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的話,即使100%采用了當前的綠色建筑標準,這些所謂的綠色建筑的節能等級也是很低的。
其次,從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行方面看,建筑產業如果要真正走向綠色建筑,甚至于按遠大的標準是走向近零能耗建筑,必須100%采用鋼結構或者不銹鋼結構的建筑。如果是這樣的話,建筑產業潛在的經濟效益巨大,其對提高社會的整個經濟水平,以及降低民眾生活成本、居住成本等都會帶來巨大的好處。這既會帶來內部效益,即給建筑產業本身帶來效益。其更會帶來外部效益,就是帶給消費者的效益和社會效益。這些經濟效益合起來的話,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經濟水平、民眾經濟上的獲得感都會有巨大的變化。所以,建筑產業真正向綠色轉型將是一場極其深刻和廣泛的革命。
“建筑隔熱改造可以帶來三個效益”
財聯社:據你了解,目前建筑業綠色低碳的轉型情況怎么樣?
張躍:從全球來看,世界碳排放50%來自建筑,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建筑的碳排放占了很大一部分。因此,中國實現雙碳目標,首先要重視建筑節能。
但實際上,全國新建筑的建筑隔熱的推進力度很不夠,大部分都是為了應付驗收。比如,在
湖南等南方的一些省份,為了驗收通過,會在建筑內部加入珍珠巖和
水泥去做隔熱,不僅效果差,還容易產生霉菌,甚至這些材料會被使用者(業主)為了達到增加面積的效果而鏟除。所以在南方地區,一些建筑的室內隔熱成為烏龍工程,不僅浪費了人力資源,還產生了建筑垃圾,因為這些政策不是強制性的,導致不僅對建筑隔熱起不到推進作用,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在北方,黃河以北地區是有推進的,建筑的外保溫要求很嚴格,而且確實帶來減碳作用。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有幾點建議。一是不管南方北方,都一定要做建筑的外保溫。二是建筑隔熱要一步到位,應該按近零能耗標準,保溫的厚度比國家標準更厚一些,窗戶的
玻璃至少三層,100%做窗外遮陽,建議窗內隔熱,100%新風熱回收。大部分能源消耗都是因為建筑不隔熱而消耗的,如果把建筑隔熱做好,像我們這樣做到極致,有可能減少90%的能源消耗。三是通過建筑隔熱改造工程來刺激經濟。中國當前迫切需要改造的建筑面積有200億平米。這不包含使用率低的公共建筑,以及南方溫暖地區的一些省份,比如
云南、
廣西、廣東等。如果將這200億平米進行改造,中國碳排放每年可以減少將近30%。這200億平米需要20年時間完成,這對經濟有巨大的拉動作用。
舉個例子,前英國首相布萊爾任職時期出臺了一份重要的能源扶貧政策,在英國,有些貧困人家不是買不起面包,而是供不起暖。因為在冬天,能源支出是飲食支出的3倍。英國的操作方法就是幫助低收入家庭進行建筑的隔熱改造,這件事情花了10年時間,低收入家庭隔熱改造完成后,其他富裕階層的人也跟著搞節能改造,從而拉動了整個社會的節能改造,進而促進經濟發展。這個案例可以給中國作為參考,中國在搞扶貧時,可以通過改造房子,降低低收入家庭生活成本,提高大眾健康水平和居住舒適度。例如,黃河以北地區冬季抗生素使用量非常高,原因就是天氣寒冷。中國很多感冒藥廠家都在
黑龍江和
吉林,原因也是冬天不敢開窗而導致普遍性的感冒。
總體來說,建筑隔熱改造可以帶來三個效益:減碳,拉動經濟和提高大眾生活質量。
“建筑行業實現‘雙碳’目標面臨四個挑戰”
財聯社:建筑行業實現“雙碳”目標還面臨哪些挑戰?
張躍:建筑行業實現“雙碳”目標面臨四個挑戰。
一是,標準的挑戰。如果說不制定嚴格的標準,不執行嚴格的標準,“雙碳”目標很難在一個這么廣泛的產業里面得以實現。
二是,技術的挑戰。如果我們還是采用傳統的老技術,用現場施工的方法,用單個項目設計的方案,建筑的技術水平是不可能提高的。就像有業主想要好房子,有開發商想造好房子也造不出來。不進行建筑技術的革命,是不可能實現這個目標,而建筑技術革命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工廠化。
第三,材料的革命。如果還繼續利用混凝土作為建筑結構的主要材料,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工廠化建筑,同時建筑的碳排放也會持續很高,這是因為水泥只有幾十年的壽命。而用鋼結構,尤其是用不銹鋼結構,就可以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它一方面能夠便于實現工廠化生產,因為輕量化,另一方面又能夠使建筑的壽命大幅度延長,使建筑建造過程中的碳排放大大減少,大概可以減少90%-95%。
第四,我還建議國家對建筑的規管模式必須要改變。如果總是用對待設計院和對待包工頭的傳統方式來對待具有研發體系、具有流水線生產的工廠化建筑,那么建筑產業難以發展起來。因為不論是人工成本、管理成本,還是腐敗等原因造成的成本,最后都會造成整個社會低效率的成本,導致建筑產業是一個落后的產業。如果建筑的審查模式像工業技術那樣,比方說像汽車那樣規管,對工廠產品的研發、生產過程管理進行嚴格的把控,標準化產品在終端應用時,由工信部或者工業管理部門來管理,而不是由建筑的質檢站或者是各種報建的規管流程——如果不是這樣管理,相信建筑的水平就會大幅度提高,成本會大幅度的降低,工廠化建筑才有可能實現。所以,建筑的規管方式應該進行徹底的變革,建筑的地上部分應該是屬于工信部的規管范圍,而建筑的地下部分或者是園林、環境部分可以繼續由建筑主管部門來管理。
“建議把可再生能源設備的耐久性成為強制標準”
財聯社:中國的城鎮化還未完成,這意味著中國建筑行業的碳排放將繼續增加。如何看待城鎮化進程對建筑業實現雙碳目標帶來的壓力和挑戰,如何應對?
張躍:我認為有4點應該優先考慮。第一是,建筑的隔熱。
第二是,建筑的材料,不能再使用混凝土。很多科技領域都有強大的成果,唯有建筑領域依然還在用僅五六十年壽命的混凝土,不僅造成大量碳排放和污染,而且拆了之后地球將被建筑垃圾堆滿。必須緊急行動起來,推廣節能耐久的建筑科技。
第三是,建議融合社區。居住和工作融為一體,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很多城市的開發區、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到處分散布置。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學習德國、芬蘭、瑞典、丹麥、挪威以及日本的做法。根據有關政策,現在在這些國家的一些高密度的居住區里面,強制性的騰出一定比例的辦公區。還比如,在德國高密度的居住區,房東將房屋出租,如果是住宅性質,收稅很高,如果是商業或者是零售、辦公性質,就免稅。
現在歐盟很多國家的一些強制性
法規,可以大幅度緩解城市
交通壓力,減少碳排放,提高居住質量。其實,城市的居住質量就是被分隔式社區所破壞了,在過去50年的時間里,一些所謂的現代化城市規劃,把功能分區,導致了交通通勤浪費時間。可以說,很多建筑的碳排放是不合理的城市規劃造成的。
第四是,建議提高可再生能源設備的持久化和無害化,把可再生能源設備的耐久性要成為強制標準。《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指出,加快清潔綠色能源應用。引導建材企業積極使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促進可再生能源
電力消納責任權重高于本區域最低消納責任權重,減少化石能源消費。可再生能源本來應該是可再生的,但實際上,根據我們了解,現在大量的可再生能源設備連碳排放還沒平衡就不能用了。比如,太陽能設計壽命只有二十年,這個是完全可以提高到五十年的。理論上風能葉片設計壽命是二十,實際上許多只可用五六年。太陽能的主要問題是接線端漏電造成能量衰減。風能葉片的問題是材料不應該使用玻璃鋼,不僅壽命短,還有劇毒。在我看來,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建議通過設立強制性法規來解決這些,從而提高可再生能源設備的使用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