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禮指出,現階段,我國CO2排放80%來自于能源生產和工業利用,可見實現
碳中和目標,需要能源變革。
12月17日,在“《財經》年會2023:預測與戰略”上,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名譽校長、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白春禮以“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科技發展態勢”發表主旨演講。白春禮表示,核能具有能量密度高、供能穩定、
碳排放低的優勢,對于波動性的太陽能和風能發電來說是良好的穩定劑。
白春禮指出,現階段,我國CO2排放80%來自于能源生產和工業利用,可見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能源變革。目前科學界認為能源革命和產業轉型的重要方向,一是化石能源清潔低碳利用,二是低碳和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應用,三是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
白春禮進一步指出,化石能源的清潔低碳利用,主要是指煤炭和石油的優化利用。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和轉化一直是我國重要的能源發展戰略,這方面我國已經開展了很多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石油
化工是化工產業鏈上游基礎,為國民經濟的運行提供能源和基礎原料,從排放總量的角度看,石油和化工行業對于全國碳排放總量的貢獻較小,但單位能耗和單位碳排放強度較大。目前,原油加工
市場逐漸趨于飽和,且新能源汽車迅速發展,石油化工行業的發展趨勢是煉化一體化,煉油企業應大力發展煉化一體化生產模式,提高原油制化學品收率。
對于低碳和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應用,白春禮表示,根據預測,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時,清潔能源消費量占比要達到80%,低碳清潔能源的規模化應用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近年來,我國非化石能源發展迅速,“棄水”“棄風”“棄光”狀況明顯緩解。
“核能是實現碳中和戰略目標不可或缺的低碳能源。”白春禮說,核能具有能量密度高、供能穩定、碳排放低的優勢,對于波動性的太陽能和風能發電來說是良好的穩定劑。根據測算,2060年核電的總發電量達到2.7萬億度,2021年我國核電發電裝機容量約5000萬千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白春禮強調,儲能是可再生能源大規模融合利用的關鍵。當前我國儲能技術發展仍然面臨一些
問題和挑戰。一方面,我國在儲能領域基礎性、原創性、突破性創新不足,具有“領跑”意義的先進技術還不多,儲能轉化的相關機理、技術及系統的研究還不夠成熟,尤其是在設計軟件、設計標準與理念方面缺少話語權。
另一方面,大規模儲能技術推廣,受
電力系統市場機制不完善等方面限制,存在儲能市場主體地位不明晰、市場機制不完善導致儲能價值收益難以得到合理補償等問題,現階段還未建立成熟的競爭性電力市場運行機制,很難合理核定各類電力輔助服務的價格,從而造成儲能的價值和收益難以對接。近年來這些方面都已經有所進步和改善,但問題依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