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觀點 | 李政: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

2023-1-3 16:04 來源: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研究院

2022年9月8日,清華大學文科沙龍第21期,暨“對話文科機構”系列第6期“氣候變化——碳中和與人類未來”在教師發展中心舉辦。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政,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員楊秀,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胡彬,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彭天鐸,應邀參與討論。本次活動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共有9500余名觀眾同步參與。

碳達峰和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戰略決策,已經成為我國宏觀和社會經濟發展全局的引領性戰略,值得我們不斷學習理解相關的概念、知識和內在原理,深入體會雙碳工作的內涵和要義。李政從極端天氣及其危害、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以及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戰略思路和轉型路徑等三個層面闡述了碳中和與人類未來的相關性。

極端天氣及氣候變化的危害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困擾著世界的多個地區。例如,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南部村莊利頓(Lytton)遭遇極端高溫,于2021年6月29日創下加拿大有史以來最高溫度記錄——49.6攝氏度,不幸的是,次日一場野火席卷了利頓所在的山谷,摧毀了村莊的大部分地區。今年夏天,長時間高溫天氣席卷我國南部地區,中央電視臺于8月18日發布了氣象干旱黃色預警,重慶甚至連續兩天出現45度的高溫;受極端高溫天氣影響,原本水電豐富的四川,水庫庫存逼近死水位,甚至干涸見底,導致電力出現嚴重缺口,“讓電于民”的報道不斷見諸報端,讓我們深刻感受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嚴重影響。在歐洲,萊茵河和易北河沿岸也出現了大量昭示極低水位的“饑餓之石”,被認為是自然的不祥警告。

從長期看,極端天氣還會愈演愈烈,其出現頻率會隨著地表平均氣溫的升高成倍增加。種種現象警示我們,氣候變化不僅是人類當前面臨的急迫挑戰,也是長期、深層次的挑戰。李政進一步指出,應當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的空間。

李政提到了剛剛啟動的“氣候變化協同”(‘Climate x’ Campaign)行動,這一行動由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所屬的六大洲9個國家的15所大學發起,由清華大學校長王希勤擔任理事會主席,李政擔任秘書長。此行動希望通過動員青年行動,提升全球公眾對氣候變化和碳中和目標的認知,從氣候變化與其它可持續發展目標協同的角度跨界合作探索創新解決方案。

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李政首先闡明了導致氣候變化的兩大物理原因:一是溫室效應使得地球對外發射的能量少于接受的太陽輻射能量,導致地表氣溫升高,從而引起一系列與氣候相關的變化和問題;二是人為排放入大氣的溫室氣體讓太陽的短波輻射順利進入地球,但卻截留了地球向宇宙發射的長波輻射能量,從而導致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因此,人為排放的過量溫室氣體,是導致我們今天遭遇的氣候變化的罪魁禍首。李政指出:二氧化碳是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的主要成分,因此碳達峰碳中和的含義就是要減少人為排放入大氣的二氧化碳的數量,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換言之,碳達峰碳中和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方法。

隨后,李政對“什么是碳達峰碳中和”做了進一步講解。碳達峰即把目前人類逐年增加的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的速度降下來;碳中和則是要進一步減少排放,使得剩余排放量與自然系統能夠吸收的量相等,從而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達到穩定、不再升高的狀態,這種排放量和自然吸收量相等的過程稱之為中和。

他強調,目前碳中和的概念和定義并不統一,狹義的碳中和概念僅指二氧化碳的人為排放與碳匯吸收等量抵消,而廣義的概念則指全部的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的中和。從物理機制和人類需求看,廣義碳中和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巴黎協定》規定的碳中和目標也是廣義的,通過雙碳行動應對氣候變化這一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是全球的廣泛共識。

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戰略思路

李政以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正在開展的《碳中和背景下中國2035年和中長期低碳發展戰略研究》為例,介紹了實現雙碳目標的戰略和路徑的思考和體會。他指出,在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下,世界各國不約而同的采取的策略是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這實際上是一場綠色工業革命和綠色發展競賽,其意義堪比歷史上歷次工業革命,領先者將在世界舞臺上長期占據引領地位,給自己的人民帶來長遠福祉。為此,世界各國都在投資綠色基礎設施和綠色產業,最新的例子就是美國2022通脹削減法案,計劃投資3690億美元應對氣候變化。這本質上是一場在應對氣候變化、為人類可持續發展謀福祉的共同目標下,占據經濟制高點的競賽。

對中國而言,正如習近平2021年3月15日在中央財經委第九次會議上所強調的,這一工作“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以碳達峰碳中和為抓手,倒逼我國經濟綠色低碳轉型。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研究院估計,中國需要在未來30年內投資約140萬億元來實現能源系統轉型。盡管成本較高,但考慮到支持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這一投資是必須的和值得的。概括地講,碳達峰碳中和并非就低碳談低碳、就氣候談氣候,而是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戰略和行動,目的是讓人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讓國家更加強大,為人類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李政認為,從指導思想上看,要同時實現國內和國際兩個目標。從國內看,要實現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基本方略和主要任務,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成美麗中國。從國際看,要實現《巴黎協定》下全球控制溫升不超過2℃并努力控制1.5℃以下目標下的減排路徑,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因此,我國在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實際上就是要努力實現以《巴黎協定》設立的低于2 ℃ 并力爭低于1.5℃目標為導向的長期深度脫碳轉型路徑。

要想實現這樣的目標,首先需要從能源供應側、能源需求側共同發力,通過能源供應的低碳化,能源需求側的電氣化,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相關排放;同時,工業、交通、建筑、農林業非二排放等各個部門都要行動起來,創新驅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實現溫室氣體深度減排,數字化、智能化、新材料、新工藝將在整個過程中將發揮關鍵作用;此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也需要進一步轉變,在秉承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美德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以低碳為榮的理念和行為規范。

李政最后總結道,為實現雙碳目標,需要以碳中和目標為導向,統籌碳達峰和碳中和兩個階段,其中,2035是繼2030年前碳達峰之后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屆時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在這一時間節點上,建立與我國經濟發展階段以及在世界地位和作用相稱的應對氣候變化目標是十分必要的,這一目標應該是積極的,在碳排放大幅度下降的同時,進一步進入穩定下降的軌道,確保在2060前年實現碳中和目標。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