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綠色主題指數信息在中證指數官方網站最新上線。據悉,這只指數名為中證金司南氣候友好主題指數,由中證指數與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共同研究開發。網站公開數據顯示,指數由滬深
市場100只業務涉及氣候友好經濟活動的上市公司證券構成,上線當日收報1267.17點,漲幅0.45%。
據了解,指數研發期始于去年6月。彼時,國內氣候投融資工作穩步推進。兩個月后,生態環境部等九部委公布首批23個地方入選氣候投融資試點,被公認為是中國氣候投融資發展里程碑事件。
界定標準是開展氣候投融資的首要工作
應對氣候變化已成普遍共識,但綠色低碳轉型卻需要海量資金作為支持。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報告顯示,為了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僅發展中國家的氣候投融資就需要達到每年2~3萬億美元的規模。各方機構對中國落實“雙碳”目標的資金需求也有若干測算,規模級別均為百萬億元人民幣。
“以往我們總是習慣性把大部分希望寄托在公共部門身上。但現在看來,僅僅依靠政府財政資金,遠不能滿足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資金需求。”綠色金融60人
論壇(GF60)首席經濟學家張俊杰表示,氣候投融資的目的正是為了引導和促進更多社會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的減緩、適應領域。其中,減緩氣候變化指幫助減緩二氧化
碳排放甚至負排放等手段,適應氣候變化則是通過模式調整來適應已發生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
不過,目前,這項工作尚處于發展初期。“很多底層的基礎設施還沒有完全建立。”張俊杰認為,如何界定標準成為擺在面前的首個
問題。“氣候投融資近兩年才剛剛開始。無論地方政府還是行業、企業,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對于具體推進的方向與方法都不是特別清楚。哪些產業、行業,哪些經濟活動,哪些技術可以納入氣候投融資的范疇,目前并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標準。”張俊杰表示。
同時,氣候投融資也在呼喚更多金融產品的設計與創新。專家認為,事實上,綠色金融相關工具基本都可適用于氣候投融資,包括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綠色指數等。
以產品創新助力建設有韌性的實體經濟
研發指數的第一要務,就是厘清哪些經濟活動歸屬于氣候投融資領域。從官方文件層面來看,目前我國《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已有針對債券的氣候友好經濟活動相關界定。歐盟發布的《可持續金融分類方案》已將氣候金融單列,為歐盟的氣候投融資提供指導,也為其他地區的相關活動提供借鑒。從市場視角來看,氣候債券倡議組織、多邊開發銀行以及一些國際性非營利機構都發布了專業性指導文件,從不同維度對氣候投融資工作的開展提出有益補充。
據介紹,有鑒于此,上述指數選取以上官方、非官方主流權威目錄作為研究基礎,通過“共性合并、分歧保留”的方式,成功建立氣候投融資經濟活動目錄并集,并以共識程度的高低篩選準入經濟活動。入選活動與中證四級行業進行全面映射,再經由ESG、綠色營收、市值、流動性等多指標篩選,最終選出100只樣本股企業。
專家認為,這一編制理念也為指數帶來產品端的創新與突破。中證指數官網信息顯示,指數現有100只上市公司成分股中,減碳類和增匯類(均屬減緩類)企業分別為85只和5只,適應類企業為10只。指數納入行業有20個之多,其中既有光伏設備、電池部件及材料、風電設備等熱門產業,也包括園林工程、生態修復、污水處理、水務等相對小眾行業。
碳數據與企業氣候績效披露問題待破解
需要關注的是,碳數據庫及企業氣候信息披露的缺失,是氣候投融資面臨的最大
難題。目前能夠參考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建議的框架并進行氣候信息披露的公司更是不足1%。對非上市公司而言,雖然部分企業開展了一定程度的氣候信息披露行動,但也普遍存在信息披露質量不高、定量信息少、內容不全面等問題。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工作缺乏系統化、規范性制度體系的保障。
張俊杰表示,環境信息披露作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一部分,在綠色產業發展乃至國家環境質量改善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作為低碳發展和“雙碳”目標的踐行者和主力軍,上市公司如何執行環境信息披露制度,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他同時認為應鼓勵并引導企業主動披露氣候相關信息。據了解,為給市場提供更多有效指引,張俊杰及其領銜的GF60研究團隊已著手對指數涉及的細分產業展開進一步研究,并期待以更多數據持續優化氣候篩選方法。“未來,隨著企業信息披露工作深入推進,氣候指數引導社會信息與資金流向的作用將被充分發揮,進一步服務經濟綠色轉型以及雙碳目標實現。”張俊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