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在寧波象山黃避岙斑斕海岸線廣場,隨著拍賣師一聲落槌,當地西滬港一年約2340.1噸
碳匯量以每噸106元的價格成交。
所謂藍碳,是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海洋碳儲量是陸地碳庫的20倍、大氣碳庫的50倍。
在加快碳達峰
碳中和建設的背景下,全球藍碳交易日益活躍,主要集中在紅樹林、海草床和鹽沼三大類濱海生態系統。國內藍碳交易尚在起步階段,目前僅5例。
此次現場拍賣的藍碳,來自象
山西滬港“西滬三寶”,包括海帶、紫菜以及滸苔,均屬于藻類。
“養殖藻類屬于漁業碳匯,中國是全球海水養殖第一大國,漁業碳匯資源量豐富,是‘藍碳’中的‘藍海’。”在
浙江海洋大學黨委書記嚴小軍看來,浙江海洋資源強項在漁業,而海岸線最長的象山,擁有全省排名前列的漁業資源,“值得在漁業上‘碳’索”。
去年7月起,象山啟動藍碳拍賣交易工作,委托寧波海洋研究院進行碳匯量核算。
“在全國首次以拍賣方式進行藍碳交易,是想以
市場機制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提升,加快‘海洋牧場’變‘綠色銀行’。”象山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吳志輝說。
現場來自重慶等全國各地的20多家企業和機構經過多輪競價,最終來自寧波的浙江易鍛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成為成交方。
該企業負責人王媛表示,隨著
ccer(國家核證自愿
減排量)即將重啟,控排企業通過碳抵銷及時完成履約的剛性需求將得到釋放,此次購買碳匯量將作為儲備,用于將來碳抵銷。
作為此次拍賣方之一,象山旭文海藻開發有限公司出售的是去年全年養殖滸苔的碳匯量,合計216.4噸碳匯。“成交的費用將作為后續滸苔養殖和固碳機制研究”。總經理朱文榮說。
自然資源部一所海岸帶科學與海洋戰略中心主任劉大海表示,“寧波象山以拍賣形式對藍碳交易進行探索,是為漁業碳匯交易的‘中國方案’探路,對中國藍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借鑒和參考意義”。
接下來,寧波藍碳交易有望從漁業碳匯擴至整個海洋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