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北方多地再次遭遇沙塵,引發了人們對氣候議題的新一輪討論。在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日益影響人們生活的當下,如何推動公眾的氣候參與也成為各國高度關注的議題。
4月24日上午,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氣候傳播與風險治理研究中心發布報告《面向中國公眾的氣候敘事:六類公眾與敘事原則》。該報告基于8077份公共問卷數據及訪談等材料,指出當下中國公眾的氣候認知呈現出“高支持度,低行動力”的特點;而想要解決這一癥結,需要對公眾進行細分、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敘事策略與傳播方案。
項目研究負責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氣候傳播與風險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向澎湃新聞(https://www.thepaper.cn/)表示,“這份報告扎根中國語境,以回應中國氣候傳播實踐中的普遍性
問題與困惑為目標。” 該報告試圖在中國語境下,發現公眾對氣候變化有何不同于西方社會的認知,以幫助政府、公益組織、企業等利益相關方據此進行氣候敘事、進一步促使公眾參與氣候行動。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研究部主任柴麒敏在發布會上表示,“報告體現了在氣候議題上凝聚社會共識的時代價值,它極響應了國家的雙碳戰略,為未來的氣候傳播錨定了重要話題。”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氣候傳播與風險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中國公眾氣候認知現狀:高支持度、低行動力2020年9月,中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
碳中和”目標。在這一“雙碳目標”的戰略背景下,如何通過傳播活動來動員中國公眾參與氣候行動、踐行低碳環保實踐,已成為當前社會各界亟待探索的關鍵問題。
基于近二十年中國氣候議題的傳播實踐,報告分析了中國氣候傳播過程中的困境,其中包括中國公眾在應對氣候變化時“高支持度”與“低行動力”之間的不匹配。
報告援引2022年的一項研究指出,當下中國公眾普遍信任官方決策,對政府在
節能減排、產業轉型、技術開發等方面的
政策有著高度的關注和擁護。超 97%的公眾對中國“雙碳目標”表示支持,90%左右的公眾愿意了解更多氣候變化相關信息。
然而據多項民調顯示,中國公眾在逐漸提升對于氣候議題的關注程度的同時,其氣候行動水平在世界范圍內仍然較低。換句話說,中國公眾對于應對氣候變化重要性的認同,尚未有效轉化為行動。
此外,報告還認為,既有的氣候敘事中,精英導向的話語與個體日常生活脫節、缺乏對不同受眾群體之間差異的關注,以及傳播渠道的針對性不足等原因,也造成了中國公眾在氣候行動方面的成效不夠顯著。
中國語境下的六類人群:有區隔、無對立
為解決當前困境,報告以公眾的“生活信念”為基本邏輯,圍繞氣候議題將中國公眾分為六類:穩健的正統派、自我的疏離者、熱血的奮斗族、灑脫的安逸族、中庸的務實派,以及審慎的觀察者,進而探究不同人群面對氣候議題的共性與差異,并擬定相應的傳播目標、生成相應的氣候敘事。
報告介紹,“生活信念”超越了年齡、性別、收入、地域等人口統計特征,是人們認識世界、社會和自我的一種元觀念,因而能夠更好地預測公眾對氣候變化的認知與行為意向。
具體而言,這六類人群在對風險的感知、對氣候政策的支持程度、信任的信息來源、媒介使用習慣等方面均有不同。比如,“自我的疏離者”為18-27歲居多、收入較低的城鎮青年,他們對氣候變化帶來風險的感知遠遠小于“熱血的奮斗族”,即45歲以上的二線城市中產;而“穩健的正統派”中老年占比高、收入與學歷偏低,他們對于對提高燃油價格等政策支持比例大于“灑脫的安逸族”,即超一線城市受教育程度較高、28-45歲的中青年。
報告特別強調,在中國語境下,雖然六類人群各有特點且相互區隔,但并沒有出現極端的對立。相較于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公眾持有“氣候懷疑論”,中國公眾對氣候問題真實性、重要性的態度非常一致。
此外,不同類別的中國公眾還在以下方面存在共性:包括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知識水平普遍不高、認知存在誤區,普遍認為國家應該成為解決氣候問題的首要行動者和牽頭者,以及對氣候變化的經濟影響表現出較強關切。
氣候敘事:強調國家角色與弱勢關懷
基于對中國不同類型公眾特征的全面剖析,報告提出了一系列氣候敘事建議,旨在幫助政府、公益組織、企業等利益相關方鎖定目標受眾,加強公眾的氣候動員和共治。
具體而言,報告為不同細分人群制定了不同的傳播目標,細致分析了每個細分人群較為偏好和較為反感的氣候敘事方式,并結合質化訪談等資料,列出了針對每個人群“應當采用”和“應當盡力避免”的敘事方式,最終整合出針對不同細分人群的幾套敘事方案。
同時,報告還總結了四個可適用于多類公眾的共性敘事策略。
首先,由于“國家高度重視氣候變化”被普遍視作關注氣候議題的重要動機,國家也被所有類型的公眾視為氣候行動的最關鍵行動者。因而強調氣候行動作為“重要國家戰略”的地位成為重要敘事策略。
其次,六類公眾均對物質生活水平保持高度關注,強調氣候變化對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影響或能引發中國公眾對氣候議題的集體關注。
此外,中國公眾對氣候變化在未來情景產生的長期影響興趣較低,因此通過真實可感的案例描述已然產生的氣候影響,以及描繪公民氣候行動可能帶來的短期收益將更有可能實現較大規模的公民動員。
最后,占總人口63%的三類人群都高度關注弱勢群體議題,對殘障人士、務工人員、失業人員等弱勢群體的生活保障、精神需求等具有很高的道德感與責任感。氣候敘事可以凸顯弱勢群體受氣候影響的現狀。
發布會當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教授,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研究部柴麒敏主任,能源基金會策略傳播項目高級項目主任荊卉出席并發表致辭。此外,現場還設置了“學術
論壇”與“行業論壇”兩場圓桌討論,多名學界、業界代表就報告成果與傳播實踐的結合各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