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低碳地產業的必要性
地產業自身高能耗、高排放的現實特點。從中國的
碳排放數據分析,目前,房地產占了全社會碳排放總量30%以上。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預計到 2020年,房屋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的能耗將占社會總能耗的40%,成為第一能耗大戶。有專家曾指出,碳排放強度最高(60%)和最低(40%)兩個數值的實際表現,房地產的影響可能是所有產業中最大的,我們所有建筑
節能達到70%標準,可以減少2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于
航空業停業5年。有關數據也顯示,我國低碳經濟40%的份額可以通過節能的方法,其中建筑節能的方法是最經濟的。
適應國家發展形勢和
政策的需要。2009年11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 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對我國來說,
減排形勢十分嚴峻。我國是人口大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重要階段。我國現有的47.5%城市化水平明顯低于50%以上的世界平均水平,不僅如此,我國建筑、
建材等主導產業均為高能耗、高污染產業,技術含量不高。發展低碳地產,取代“竭澤而漁”的傳統增長觀念,是響應國家減排目標、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經之路。地產企業如不能把握國家對我國建筑業的這種宏觀政策方向,勢必使企業的長期發展受到致命影響,成為我國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桎梏。
促進內需發展的需要。地產業處于經濟各個產業鏈的中游,它的上下游約有20多種行業。建設低碳地產,必將推動建造過程中對新技術的運用及各環節中碳排放的控制,從而拉動整個產業鏈的技術革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除了在新建地產開發過程中的低碳節能外,地產“低碳化”價值鏈的另一頭,則是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及其延伸的產業鏈條。現階段各省城鎮中心區建筑普遍存在的
問題包括設計缺陷、抗震性不達標、建筑質量整體或局部不合格、耗能嚴重、房齡過長等。既有物業的低碳改造必將為相關行業帶來巨大的
市場空間。顯然,地產的低碳轉型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減排問題,還將在擴大內需、增加就業、促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地產業保持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在新的調控政策下,我國商品房普遍存在開竣工量大、銷售不旺以及空置率上升的狀況。解決之道應著力在提高品質、改善住房結構及居住環境上下功夫。低碳地產恰好是地產業轉型的一個契機。打造低碳地產從舒適度、環境優化、節能降耗等各個方面都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雖然短期內可能對企業成本造成一定影響,但從長遠看,企業獲得的是新一輪產業競爭和技術競爭優勢,終將有效提升企業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