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家評估報告》

2015-3-19 00:13 來源: 中國氣象報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家評估報告》


日前,《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家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聯合國第三屆世界減災大會期間于日本仙臺發布。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史培軍,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出席本次新聞發布會。

矯梅燕在發布會上首先向參與編寫本《報告》的所有單位、專家和工作人員表示感謝,對《報告》的編寫背景作簡短介紹。矯梅燕指出,《報告》的相關結論對中國政府與社會各界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更好地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災害、提高綜合風險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指導作用,對其它國家也具有借鑒意義。

《報告》由中國氣象局會同民政部、水利部、農業部、海洋局、衛生部、環保部、中科院、社科院以及相關高校共12個政府部門、33家單位、125位作者,歷時近兩年編寫完成。《報告》基于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全面系統地分析了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成因及未來趨勢,評估了天氣氣候災害對不同領域和區域的影響與風險,總結了中國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風險管理、實踐及適應措施方面的進展,提出了中國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選擇與行動措施。

《報告》認為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種類多,頻次高,階段性和季節性明顯,區域差異大,影響范圍廣。近60年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了顯著變化,高溫日數和暴雨日數增加,極端低溫頻次明顯下降,北方和西南干旱化趨勢加強,登陸臺風強度增大,霾日數增加。中國群發性或區域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次增加,范圍有所增大。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氣候災害影響范圍逐漸擴大,影響程度日趨嚴重,直接經濟損失不斷增加,但死亡人數持續下降。隨著氣候災害影響范圍擴大和人口、經濟總量增長,各類承災體的暴露度不斷增大。中國人口老齡化、高密度化和高流動性,社會財富的快速積累和防災減災基礎薄弱,使各類氣候災害的承災體脆弱性趨于增大。根據中等排放(RCP4.5)和高排放(RCP8.5)情景,采用多模式集合方法,預估21世紀中國的高溫和強降水事件呈增多趨勢。預估到21世紀末中國高溫、洪澇和干旱災害風險加大,城市化、老齡化和財富積聚對氣候災害風險有疊加和放大效應。

《報告》指出,中國政府加強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形成了以制定修訂應急預案、建立健全防災減災體制、機制、法制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特色防災減災與應急管理的國家管理體系。全面加強了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初步形成了防災、抗災、救災一體化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在注重傳統領域風險防范的同時,重點關注了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相關的水資源風險加劇、生態安全風險升級、健康安全風險加大等新問題,并采取了相應的防范措施。各級政府災害風險管理能力和公眾的風險意識明顯提高,初步形成了全社會減輕災害風險的氛圍。建立健全協同運作和社會多元參與機制,加強防災減災國際合作,提高了國家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災害的能力。

《報告》強調氣候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中國夢的基本保障,應當根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確定中長期氣候安全目標。應盡快組織編制和實施氣候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的國家綜合規劃,為國家氣候災害風險管理提供有力保障。采取因地制宜的災害風險管理和協同適應策略,加強區域協同和領域協同,夯實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加強適應規劃、應急管理及防范氣候災害風險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社會系統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恢復能力。不斷健全氣候災害風險治理中的市場機制和社會合作機制,總結中國特色防災減災與應急管理經驗,完善國家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的治理體系。

聯合國第三屆世界減災大會于2015年3月14日-18日在日本宮城縣仙臺市舉行。本屆減災大會將完成對《兵庫行動框架》實施情況的評估和審查,思考從區域和國家減災戰略中汲取的經驗,最后將通過2015年后減災框架。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