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3日世界氣象日到來之際,業界廣泛關注全球氣候變化正給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命題—— 以減少排放應對氣溫上升
上世紀中葉以來,中國變暖幅度幾乎是全球的兩倍;本世紀以來,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是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我國適應氣候變化任務十分繁重。我們必須調整能源結構,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保障氣候安全。這將對經濟發展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氣候正在悄然變化
3月20日前后,我國華北黃淮地區籠罩在一片霧霾之中。長深高速
江蘇連云港段能見度很低,行駛的車輛不得不放慢速度,成千上萬單分散在各地的交易行為因為這場霧霾天氣延滯。與此同時,大洋彼岸的美國正在飽受暴風雪天氣的困擾,僅3月20日一天,全美4000余架次進出港航班被迫取消或延誤,學校、觀光設施關門,商店、工廠停工。據統計,至2015年2月中旬,暴風雪造成美國10億到20億美元的損失。春暖花開的3月,種種氣候“怪狀”時刻提醒著人們,氣候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并已經深刻地影響到我們的經濟生活。
為什么氣候正變得越來越“怪”?“這歸根于全球氣候變暖。”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解釋道。“隨著氣候變暖,溫度越來越高,北極海冰大范圍快速消融,北極的海變成了一個少冰的海洋,夏天吸收大量熱量,冬天將熱量釋放出來。受加拿大西北部高壓影響,冬天,來自北極的冷空氣頻繁而強烈地侵襲美國和亞洲東部,因此不光美國,日本、韓國乃至中國的東北部,這個冬天都在不停地下雪。”
權威報告指出,自1950年以來,科學家們觀測到許多氣候變化在幾十年乃至上千年時間尺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積雪和冰量已減少,海平面已上升,溫室氣體濃度已增加。極端的高溫熱浪可能成為常態,暴雨的頻率可能會增加。
不幸的是,這種變暖的趨勢仍將持續下去。對比1998年前后的海洋溫度圖,太平洋海域大面積的紅色變成了藍色,太平洋由暖海溫轉變為冷海溫。“冷海溫的結果是海洋從大氣中吸收熱量,并將這些熱量儲存起來。這樣大氣升溫的趨勢就變慢了。但是冷暖海溫轉換周期是40年,也就是說在促使全球變暖趨勢線上,海洋如同一個制動器,不斷地給它減速又加速。初步估計,3年之后,海洋將向暖海溫轉換,那時候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加上暖的海洋會加劇全球變暖,夏天會更熱,冬天也會變暖。”丁一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