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安全新戰略引領下,2024年,中國能源產業繼續向上向好,新質生產力發展成果顯現,能源飯碗端得更穩,綠色低碳轉型提速。這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問世,全方位夯實能源發展和安全的法制根基;這一年,風電光伏發電合計裝機超越煤電,核電在建在運規模躍居世界第一,能源“含綠量”繼續提升;這一年,煤炭儲備制度出臺、油氣勘探開發捷報頻傳,傳統能源進一步筑牢能源安全“壓艙石”……能源產業韌性強后勁足,為支撐經濟回升向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堅實保障,助力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能源安全新戰略提出十周年
引領新時代能源高質量發展
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十周年。十年來,能源行業深入貫徹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堅實保障,為全球綠色發展提供澎拜動能。
能源消費結構轉型成效顯著。黨的十八大以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超26%。不斷擴大清潔能源利用規模,2023年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6.4%,比10年前提高10.9個百分點,煤炭消費比重累計下降12.1個百分點,綠電消費比重約達36%。
綠色能源供給能力大幅提升。2024年,全國煤炭產量約47.6億噸,原油產量連續六年回升,天然氣產量連續八年增產超百億立方米,發電總裝機約33.2億千瓦,發電量10萬億千瓦時。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新能源蓬勃發展,年均保持兩位數增長率。
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競爭優勢做大做強,量產先進晶體硅光伏電池轉換效率超25%,海上風電機組最大單機容量達18兆瓦。全面掌握大型三代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第四代核電技術。“新三樣”年出口突破萬億元大關。
能源改革紅利持續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正式頒布,全國統一
電力市場體系加快建設,油氣市場體系初步形成,煤炭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市場價格形成機制不斷完善。各類經營主體活力迸發,形成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能源國際合作全方位拓展。大批標志性能源項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在海外落地生根,為所在國提供清潔、安全、可靠的能源供應。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攜手各國共同提升全球能源可及性,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十年砥礪奮進,闊步再踏新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舉措,對能源改革發展提出新部署新要求。站在更高起點上,能源行業將持續推進能源安全新戰略走深走實,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的能源支撐。(盧奇秀)
我國首部能源法頒布
能源法治再上新臺階
2024年,我國能源法治體系建設迎來重要里程碑——《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以下簡稱《能源法》)頒布,自2025年1月1日起實施。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能源法》的頒布,不僅推動我國能源法治再上新臺階,同時也打造了一個能源法治的“中國樣本”。
作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我國能源領域長期以來缺失一部基礎性、統領性法律。《能源法》的出臺填補了這一空白,對于進一步夯實能源領域法治基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具有重大意義。
隨著《能源法》的出臺,我國將形成一個以《能源法》為統領,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等若干單行法為主干,以行政
法規和規章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相對完整系統的能源法律制度體系。
《能源法》首次從法律層面明確了能源市場體系建設的目標、要求和任務,提出“構建主體多元、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監管有效的能源市場體系,依法規范能源市場秩序,平等保護能源市場各類主體的合法權益”。
《能源法》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一方面,筑牢能源安全底座。《能源法》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實際,通過完善能源規劃、能源儲備和應急等制度,助力提高國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能源法》明確支持優先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開發和清潔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推進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將促進能源結構優化,助力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國無法不盛,法存則國安。《能源法》通過法律形式確認了能源轉型和能源體制改革的成果,是鞏固我國能源安全的基石,是彰顯我國能源領域制度自信的宣言書,是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法治路徑答卷。(王林)
風光發電裝機超越煤電
綠色低碳轉型更進一步
“雙碳”目標下,我國積極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可再生能源發展再上新臺階,“風光”無限。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2.1億千瓦,同比增長21%,占電力新增裝機的86%,成為我國新增電源裝機的絕對主力。截至2024年9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17.3億千瓦,同比增長25%,約占我國總裝機的54.7%。其中,風電裝機4.8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7.7億千瓦,風電光伏發電合計裝機超過煤電,并提前6年多完成我國在氣候雄心大會上承諾的“到2030年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目標。
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穩步提升。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2.51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0.9%,約占全部發電量的35.5%。其中,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合計達1349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6.3%,與同期第三產業用電量基本持平,超過同期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
2024年,風電光伏躍升發展,一批批項目或穩步落地,或積極推進,我國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進一步鞏固提升。加快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第一批基本建成投產。推進“三北”荒漠化防治和風電光伏一體
化工程,實施“千鄉萬村馭風行動”。在
河北等六省區開展風光資源普查試點。我國“風光”發電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
甘肅、
新疆、
青海一批多能互補清潔能源基地項目有序推進。
以“風光”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產業將根扎深扎牢,生出強勁枝干、長出繁茂樹葉、結出累累碩果。在《關于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等
政策指引下,可再生能源正穩妥有序替代傳統化石能源。(董梓童)
電力保供能力更強大
核電規模領跑全世界
2024年,我國電力供應能力不斷增強。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32.3億千瓦,同比增長14.4%。其中,火電裝機容量約為14.3億千瓦,同比增長4%,雖然仍是電力供應主要電源,但其在總裝機容量中的占比正逐漸下降。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快速增長。其中,太陽能發電裝機約8.2億千瓦,同比增長46.7%;風電裝機約4.9億千瓦,同比增長19.2%。全國水電裝機容量達43208萬千瓦,同比增長2.5%。
2024年,我國共核準5個核電項目,總計11臺核電機組,全國在運和核準在建核電機組102臺、裝機容量達1.13億千瓦,規模升至世界第一。同時,我國核電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華龍一號”首批項目機組陸續投運,實現由二代向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全面跨越,高溫氣冷堆、小型堆、聚變堆等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
2025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明確,2025年我國將核準開工一批條件成熟的沿海核電項目,穩步推進在建核電工程建設,建成“國和一號”示范工程等機組。到2025年底,在運核電裝機將達到6500萬千瓦。
隨著可再生能源的不斷發展,我國能源結構正向更加清潔低碳方向發展,電力市場呈現更加多元格局,電力來源更加廣泛,有助于降低對單一能源的依賴,提高電力供應可靠性和穩定性。同時,電力市場競爭更加充分,推動電力價格合理化。(林水靜)
產能儲備制度出臺
煤炭供給更有彈性
2024年4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建立煤炭產能儲備制度的實施意見》提出,形成穩定的產能儲備支持政策預期,積極引導具備條件的企業建設煤炭儲備產能。到2027年,初步建立煤炭產能儲備制度,有序核準建設一批產能儲備煤礦項目,形成一定規模的可調度產能儲備。到2030年,產能儲備制度更加健全,產能管理體系更加完善,力爭形成3億噸/年左右的可調度產能儲備,全國煤炭供應保障能力顯著增強,供給彈性和韌性持續提升。
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在能源保供中發揮“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其穩定供應能夠彌補新能源發電的不足,保障煤電更好地發揮支撐調節作用,確保電力供應的平穩可靠。
構建煤炭產能儲備制度,是深化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措施之一,有助于更好發揮煤炭在能源供應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有力增強我國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建成一定規模的煤炭儲備產能,可在國際能源市場劇烈波動、惡劣天氣多發、供需形勢急劇變化等極端情形下“向上彈性生產”,快速釋放儲備產能,有效提升煤炭應急保障能力。同時,煤炭產能儲備可有效提升煤炭供應靈活性,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為我國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楊梓 楊沐巖)
開啟勘探開發“大場面”
油氣自主供應再增強
2024年,油氣勘探開發開啟一個個“大場面”,新發現、新突破、新進展不斷,常規、非常規油氣產量齊頭并進,深層、深水油氣勘探屢獲佳績,海洋油氣產量創新高,億噸級油氣資源陣地“家族”不斷壯大,為提升油氣自主供應能力助力。
祖國西部,在我國陸上最大含油氣盆地上,超深層油氣產量和儲量位居全國首位,鉆機轟鳴聲不斷向地下鉆進。叩問萬米地下深淵,油氣進一步掘進深地。
在這里,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進軍超深油氣,勇攀深地領域“珠穆朗瑪峰”,開啟我國深地鉆探“萬米時代”;在這里,中國
石化“深地工程”重點油氣項目——“深地一號”在“生命禁區”創造勘探奇跡。
陸上油氣勘探多點開花,海上油氣“驚喜”不斷。
2024年,中國海油獲得4個勘探重要突破,其中,在渤海和南海區域各獲得一個“億噸級”新發現。在南海深水深層獲得開平南億噸級油田發現,成為中國首個深水深層億噸級油田;在南海超深水超淺氣層勘探領域獲重大突破,陵水36-1氣田測試成功進一步夯實南海“萬億大氣區”資源基礎。位于渤海東部海域的龍口7-1油氣田,發現井LK7-1-1共鉆遇油氣層約76米。經測試,該井日產天然氣近百萬立方米,日產原油約210立方米,創造渤海油田天然氣測試產能最高紀錄。
技術創新是破解資源約束的關鍵。在陸地,油氣勘探開發向“納米級”頁巖系統、“萬米級”超深級、“百年級”老油氣田進軍。在海上,深水勘探開發及工程技術裝備實現歷史性突破,研發出一批海洋油氣工程重器,推動我國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全面進入超深水時代。
在不斷的求變、堅守和攀登中,油氣勘探開發征服了地下深淵,勇攀科技巔峰,無懼風雨,勇往直前。(渠沛然)
吹響“反內卷”戰役號角
靠創新賦能“風光”前行
投資大量涌入,競爭明顯加劇。挑戰當前,進入平價時代的新能源產業在2024年打響“反內卷”戰役。
過去幾年,我國風電和光伏產業蓬勃發展,降本增效成果顯著,裝機容量大幅攀升。但大量投資和擴產計劃帶來愈加激烈的行業競爭,非理性擴張、同質化競爭、利潤不斷收縮,讓本應向陽而生的新能源產業陷入困境。
面對市場現狀,2024年風電和光伏產業主動作為,積極應對,為產業未來鋪平道路。10月1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召開防止行業“內卷式”惡性競爭座談會,16家主要光伏企業負責人參會,涉及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等光伏產業制造端各主要環節。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表示,各位企業家及代表就“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暢通落后低效產能退出渠道”及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充分溝通交流,并達成共識。
同在10月,金風科技、遠景能源、運達股份、明陽智能、三一重能等12家國內主流風電整機企業共同簽署《中國風電行業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環境自律公約》,提出將成立公約執行管理委員會和紀律監督委員會,依法制定低價惡性競爭行為的認定標準及罰則,依現行法律法規規范市場競爭中的各類行為,重點解決低價惡性競爭、對競爭對手的惡意詆毀、明顯有失公平的合同條款等
問題。
創新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自主研發能力和技術實力永遠是企業提升發展韌性和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風光等新能源產業應在把握好產業發展節奏和速度、平衡好目前供需的同時,考慮到中長期市場供需變化,在推動能源轉型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李麗旻)
能源科技創新活力迸發
大國重器夯實發展底座
重大科技裝備的研發應用是推動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2024年,能源領域創新活力迸發,科技水平不斷提升,重大裝備相繼投用,有力支撐一條條特高壓輸電工程建設,一座座煤礦智能化轉型。“大國重器”為我國能源向上向好提供強大底座。
當前,我國加快建設西部地區能源基地,新能源裝機總規模占全國四成左右,為配套發展,特高壓輸電工程建設是重中之重。今年以來,哈密—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在甘肅段的跨越施工全部完成;隴東送
山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陜西段順利實現全線貫通……
同時,特高壓柔直技術進入應用和發展建設期。7月開工的甘肅—
浙江特高壓直流工程是國內首個全容量特高壓柔直技術工程,建成后將為浙江新增800萬千瓦送電能力。
2024年,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分別發布光明電力大模型和“馭電”智能仿真大模型,以智能技術提升電網運行水平;山東能源集團東華重工通過HBT公司Ashton項目樣機評議,高端液壓支架將整架出口澳大利亞,實現海外市場重大突破,高端液壓支架制造能力躍居世界一流水平……“大國重器”層出不窮,不僅有力支撐我國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也為世界能源轉型注入力量。(林水靜)
年度產量首破千萬輛
新能源汽車再創輝煌
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取得歷史性突破,年度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體現了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強勁實力,是我國推動綠色轉型決心和成效的有力證明。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我國新能源汽車走過了不平凡的崢嶸之路。從2009年“十城千輛”規模蹣跚起步,到2018年年產銷量過百萬輛,用了近10年時間;再到2022年年產銷量超過500萬輛,用了近4年時間;再到2024年年產銷量突破千萬輛,僅用了近2年時間。從最初的摸索嘗試到規模化生產,數據的背后凝聚著行業內外的不懈努力與創新精神。
回顧這一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在政策支持、需求拉動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驅動下,實現持續躍升。以舊換新、減免購置稅、新能源汽車下鄉等政策“春風”持續釋放暖意,有效降低購車成本,提升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力。7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月度零售銷量首次超過燃油車,意味著“綠牌電車”正成為汽車消費主流。
技術革新與市場繁榮并驅。近年來,我國充換電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與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用車便利性進一步提升;各大車企爭相推出多款具備智能化、網聯化功能的整車產品,使新能源汽車在性能、舒適性等方面逐漸趕超燃油車,進一步贏得消費者青睞;一眾鋰電產業鏈公司持續優化產品能量密度、充電倍率等核心指標并取得顯著突破,更是為我國汽車電動化轉型提供了加速前行的底氣。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點滴積累終鑄輝煌成就。政府的堅定支持、企業的技術創新以及市場的熱烈響應,共同繪制出一幅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的壯麗畫卷。1000萬輛的突破不僅僅是一個數字的里程碑,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邁向新征程的起點。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憑借技術、產業基礎等多方面優勢,中國新能源汽車將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并不斷邁上更高臺階,在全球舞臺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姚美嬌)
儲能氫能蓬勃發展
加速重構能源體系
2024年,新型儲能、氫能行業在政策環境、技術革新、市場拓展等多重利好因素下,跑出發展“加速度”。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底,中國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111.49吉瓦(包括抽水蓄能、熔融鹽儲熱、新型儲能),同比增長48%。抽水蓄能累計裝機占比首次低于50%。截至2024年底,累計建成新型儲能超6000萬千瓦,新型儲能技術創新不斷涌現,調度運用能力持續增強。
技術向“上”、價格向“下”,是2024年新型儲能產業的鮮明特征。近一年,主流廠商密集發布更大超大容量電芯、系統新品,電站規模從兆瓦時級向吉瓦時級躍進。非鋰儲能技術應用增多,首個百兆瓦時級鈉電儲能項目、30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項目順利投運,飛輪儲能技術應用快速向百兆瓦級推進,工商業用戶側長時液流電池項目投入使用……技術路線百花齊放,推動儲能市場空前繁榮。同時,儲能電芯價格下行進入“0.3元/Wh時代”,對比年初下降近2/3;儲能系統價格跌破0.5元/Wh,較年初下降1/2。下半年以來,多地加強消防安全驗收并制定相關技術標準,為儲能系好“安全帶”。
2024年對于氫能產業而言同樣是不平凡的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首次明確將氫能納入能源管理體系,同時明確積極有序推進氫能開發利用,促進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4年,氫能產業聚焦供需兩端齊發力。
四川、
安徽、
湖南等地,允許在化工園區外建設綠氫項目和制氫加氫站,對加快氫能項目落地具有突破性意義;自山東打響氫能車免征高速費“第一槍”后,四川、
吉林、陜西、湖北等地陸續跟進,降低車輛運營成本,推動氫能車規模化商業化應用。
截至2024年10月,全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銷量突破22790輛,建成加氫站507座,多地提出構建跨區域氫走廊。除
交通領域外,氫能在能源、工業、
冶金、化工等領域的應用也不斷深入。
氫能制取、
運輸和應用技術逐步走向成熟,降本方面亦有突破,電堆、制氫設備技術性能大幅提升,質子交換膜、碳紙等關鍵材料性能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快速縮小。目前,我國已累計規劃建設綠氫項目超400個,合計規劃綠氫產能突破800萬噸/年,規劃建設摻氫純氫管道里程近8000公里。
大勢已至,未來可期。隨著技術不斷突破和應用場景持續拓展,儲能、氫能產業正逐漸成為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角色,勢必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貢獻重要力量。(盧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