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R:金融機構觀望多 試水少
林劍瑋對2016年建立全國碳
市場充滿信心。他表示,“考慮目前7個
碳市場的試點期到2016年為止,若全國碳市場無法在2016年建立,在時間上順利銜接,將會為碳市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林劍瑋認為當前需要出臺更多的實施細則,實現從試點碳市場到全國碳市場的平穩過渡。
在建立全國碳市場的預期下,近期一些金融機構加大了對碳市場的參與程度,各種金融產品你方唱罷我登場。但也有市場參與方表示目前金融機構對碳市場還處于觀望狀態。
彭焜認為,目前金融機構關注的比較多,但陸陸續續也有金融機構進場,由于目前碳市場整體的體量比較少,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他說,“金融機構更多的是試水。基金、信托等金融產品數量少,資金量較小,大致是幾千萬的體量。”
丁瀅則表示金融機構進入的最大障礙是流動性不足,交易量有限,市場總量很小,對金融機構沒有吸引力。她認為,“2016年全國碳市啟動,拉動總量之后,金融機構會注意起這個市場的。碳市場若沒有金融機構的介入,便不能稱為真正的市場。”
一位證券公司負責碳業務的人士表示,“盡管其所在機構關注碳市場,也有一些嘗試性動作,但目前并沒有實質性進展。”他認為,阻礙金融機構進入碳市場的原因主要是兩方面,即
政策的穩定性和市場的透明度。
首先,政策的穩定性,目前試點碳市場建立的法律基礎是地方
法規和行政法規,立法層次不高,全國層面盡管出臺了一些制度,也沒有具體的立法保證。另外,碳市場發展所必須的財政稅收制度也不完備。
其次,市場透明度不足。目前碳市場好比“黑匣子”,由于
MRV制度的局限,控排企業排放數據不透明,金融機構無法準確預測碳市場規模,也無法估計客戶需求大小,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