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革命在十三五期間將會
全面爆發,需要高度重視從2008年金融危機后,興起的新能源革命,其發酵的速度超出我們的想象,目前處在即將全面爆發的前夜。從經濟學看,新能源使用成本逼近傳統能源成本,是判斷新能源革命全面爆發的一個重要標志和臨界點。目前最需要我們關注的是作為新能源的太陽能發電技術進步速度很快。
最近幾年太陽能發電成本以每年10%的左右速度在下降,目前太陽能發電的價格已經降至1元/度以下,按照這樣的速度,在未來3至5年內,太陽能發電成本可以接近火電。如果光伏發電成本降至0.5元/度,那將是太陽能發電大規模替傳統能源革命的開始。目前火電發電成本(包括環境成本)已超過0.5元/度,而且還在不斷上升。太陽能發電價格一旦接近火電價格,太陽能發電大規模替代火電的革命就會全面爆發。按照這個判斷,“十三五”期間將是中國新能源革命全面爆發的期間,對此需要高度重視。
以太陽能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革命一旦爆發,其帶來的不僅僅是能源替代的革命,而是涉及到經濟、環境治理、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變革。
1.新能源革命將會引發新興生態產業大規模發展,生態產業將會成為引領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一是太陽能發電產業的大規模發展。2007年之前,中國只是世界上光伏制造業國,目前中國也是世界光伏應用大國。據《我國光伏產業2014年回顧與2015年展望》披露數據,2014年我國硅片產量達到38GW,同比增長28%。我國硅片產值達到近88億片,約占全球76%。2014年我國光伏并網裝機量在10.6GW,占全球容量的四分之一。累計光伏裝機量為26.52GW。其中,分布式光伏發電超過5GW。
市場決定需求,價格決定市場。在“十三五”期間,太陽能發電價格一旦接近、甚至低于火電價格,那么太陽能發電大規模替代傳統火力發電將成為不可阻擋趨勢。中國將會真正進入一個太陽能時代。2014年在環保等因素作用下,火電發電量首次出現下降。2014年社會總用電量5.5萬億度,據有關機構預測,到2030年中國社會用電量將會達到11萬億度。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發布的《2014中國可再生能源展望》到203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可由目前的13%提高到26%。如果光伏發電成本大幅度下降,2030中國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可能會超出這個預測,能夠達到30%到40%。這意味著未來中國將會有一個月3萬億度光伏發電市場。
二是太陽能發電產業將會帶動光伏裝備業、材料、軟件、科研等相關產業群的發展。太陽能產業屬于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也屬于產業高關聯度產業。光伏發電產業鏈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和
節能環保五大領域,直接帶動
玻璃、
鋼鐵、塑料、物流等85個相關產業,對實體經濟和就業的拉動作用明顯。據測算,中國全社會用電量峰值在2030年左右,社會用電總量穩定在11萬億度左右。如果按照未來可再生能源占3萬億度。按8元/瓦計算,將會有一個24萬億人民幣的巨額投資市場。平均每年有1.6萬億的投資市場。如果說未來15年24萬億是對新能源發電直接投資,按照投資乘數效應,其直接和間接帶動市場將是這個投資的數倍。
三是太陽能終端消費產品業發展。正在成為主流的薄膜太陽能光伏太陽能發電具有全覆蓋、分散性、可移動性、共享性等特性。光伏太陽能使用將會覆蓋到生活和工作的各個領域,引發真正意義上的綠色消費和綠色工作的新時代。目前薄膜化和柔性化的薄膜光伏技術,從理論上講,可以運動到工作和社會的所有領域。如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柔性屋頂、汽車應用、電子產品、通用產品、特種產品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中國最大光伏生產——第三次工業革命在中國企業漢能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河君著《中國領先一把》書中,提出中國光伏建設一體化市場潛在直接投入規模有10萬億元,相當于我國汽車工業的3-5倍,間接拉動經濟增長規模可達30萬億。
薄膜光伏技術應用也會對原來的電動汽車的技術路線形成巨大的沖擊。原來電動汽車的技術路線,需要建設充電樁,其成本很高。而光伏發電汽車則不要這樣配套。光伏移動性特性,會催生各種各樣的太陽能終端產品,如隨時可用太陽能多媒體、太陽能帳篷、太陽能傳真機、打印機等太陽能辦公用品;太陽能電磁爐、烤箱等家庭用品,太陽能服裝、系列用品。總之,光伏太陽會像空氣一樣,哪里有用品,哪里就可以有太陽能產品。太陽能廣泛使用,將會成為自多媒體之后,把社會推向另一個移動能源的新時代。
2.新能源革命將會破解治理環境與能源危機困境,使中國走出一條根性治理與能源自立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遇到的能源與環境危機,走的是一條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的污染轉移的治理之路。這樣一種成本外化、污染轉移的工業化之路,已經成為地球無法承受的工業化。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兩倍于西方發達國家人口的中國工業化之路,如果繼續走西方式治理之路,將是一條中國與世界雙輸的無解之路。而即將全面爆發的新能源革命,為破解這個
難題提供了有效答案。從短期內看,當代中國遇到環境污染
問題的治理,需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有效的治理經驗。但這種治理只能是一種臨時性的遏制污染蔓延的應急治理,而根本性治理的處理需要依靠新能源革命。
目前開發中的光伏薄膜發電與傳統火電相比,薄膜光伏是一種綠色、清潔、無污染的新能源。光伏每發一度電,可以減少使用標準煤炭0.33千克,減少二氧化
碳排放量1千克,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0.009千克。目前中國最大污染來自煤污染,中國煤電發電量占發電總量82%左右。未來光伏發電成本一旦與用煤的發達成本持平,那么光伏發電就會大規模替代煤污染發電。
薄膜光伏在建筑領域的使用,意味著未來的建筑生活用電完全可以實現自足有余。在發達國家住宅的建能耗占到總能耗的40%,我國建筑能耗約占社會總能耗的33%。建筑用能耗是對全國溫室氣體排放“貢獻率”已經達到25%。北方采暖地區每年就多耗標準煤1800萬噸,直接經濟損失達70億元,多排二氧化碳52萬噸。如此繼續發展,到2020年我國建筑耗能將達到1089億噸標準煤;到2020年,僅空調夏季高峰負荷將相當于10個三峽電站滿負荷能力,這將會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數量。而光伏建筑技術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個難題。
3.新能源革命將會給中國西部發展帶來新機遇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模式
新能源規模會給西部發展帶來的新機遇。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的年有效光照小時數是東部地區的兩倍左右,可達到甚至超過2000小時。西部地區遍布的大片荒漠化土地,對于需占地面積較大的光伏電站和光伏電站運營企業而言,無疑具有較大的市場競爭力與吸引力。據有關調查統計,中國西部現有沙漠戈壁達130多萬平方公里,超過30萬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適宜光熱發電。若每十萬平方公里年發電量,按18萬億度來計算,30萬平方公里荒漠戈壁年發電量,就可達到54萬億度。
目前規劃建設的7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中,西部就占了3個:酒泉、哈密和蒙西。
內蒙古風能儲量全國居首,可開發容量超過1.5億千瓦。近年來,內蒙古風電裝機規模連年居全國之首。
青海省屬于太陽能資源分布的一類地區。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發展新能源產業,在格爾木市已經形成集聚效應。占地150平方公里的格爾木光伏產業園,其發電總計已經達到15億千瓦時。
新能源不僅會成為西部發展的新興產業,而且也會為西部充分利用
電力優勢的產業發展提供條件。新能源發展也會給西部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對西部地區的環境治理、水土保持、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升級轉型都具有重要意義。
4.分散移動式光伏發電,將會引發生活方式的革命。生活方式的革命形成的新消費,又會成為太陽能時代經濟發展新動力
每一次能源和技術革命,都會引發生活方式的革命。工業文明時代三次技術革命,對人類生活方式最大改變,是打破了古代封閉的自足鄉村生活,創造了一個以城市社會為中心的開放、自由、流動生活方式。但受不可能再生能源形態和技術條件的束縛,人類所追求的開放、自由、流動的生活方式,仍然是一種有限制的生活方式。受石油、煤炭資源集中、大規模使用效率高的限制,使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生活成為一個使人愛,也是使人恨地方。能源集中與大規模使用,提供了就業和諸多的現代文明福利,但同時人口集中帶來污染又成為城市病根源。既能享受現代文明福利,又能不受城市病之苦是人類追求的理想生活,具有高度分散性、移動性、共享性的新能源與現代移動多媒體技術、以及現代快速
交通技術相結合,可以滿足人類的這個要求。
新能源廣泛使用的生態文明時代,城市不是人類必須唯一選擇的生活空間,古老的鄉村、溫馨小城鎮將會成為新能源時代新生活的棲息地。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的逆城市化,其本質是人們對單一城市生活厭倦、希望選擇另外一種避開城市病、更能貼近自然、更有人情味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理想另類生活是鄉村。但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城鎮化過程中,傳統鄉村已經消失,此外,關鍵是受傳統能源、通訊技術的束縛,離開城市雖然可以逃避城市生活的諸多弊端,但也失去了享受城市文明機會。
所以,在傳統能源束縛下西方逆城市化成為城市郊區化。但是在移動光伏、移動多媒體、高速、高鐵等技術廣泛使用的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完全可以走一條不同于西方的城鎮化之路。這三大技術將會從根本上改變只有城市才是文明的概念,這三大技術可以使中國鄉村在就地文明化,成為生態文明時代多元生活方式的一元而存在。完全可以使中國未來的逆城市化不走向西方郊區化、攤大餅的城市化之路,探索走向城市田園化、鄉村文明化同步發展的中國特色的城鎮化之路。信息化帶來的地球村時代,在新能源技術支持下,使中國鄉村就地文明化與全球化將會成為一個真實的存在。
具有分散、移動的太陽能、風能就地使用的特性,使擁有更大空間的農村比城市更具有使用新能源的優勢。未來自發自用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最大市場也在農村。按照現有的技術,中國未來農村完全依靠新能源實現自給自足,甚至還有剩余,提供電網輸送到城市,新能源使中國農村獲得了新的發展優勢。
總之,移動多媒體、移動光伏與現代交通相結合,對未來的居住方式將會形成革命性的變化。凡是有太陽和水的地方都是可以居住的地方。人們對居住地選擇不再是單一被傳統能源鎖定的空間,而是一個開放性的多樣化空間。未來將會出現更加具有流動性、移動性的居住點。會使具有共同偏好、價值取向的人形成新的居住社區。這樣一種更加流動的生活方式,同時利用現代技術能夠進行能源自足、食物自足、水源就地取用的新生活方式成為一種新潮流。這種高度移動的新生活,形成新業態、新消費又會成為未來綠色經濟發展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