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無錫市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無錫市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無錫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5年6月23日
(此件公開發布)
無錫市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有關部署,加快構建我市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標要求
2025年,以國家、省出臺的有關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標準和產品
碳足跡標準為基礎,結合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全面建成市
碳管理平臺,全市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進一步完善,相關計量統計、監測能力持續提升,為順利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十五五”時期,實施以強度控制為主、總量控制為輔的碳排放雙控制度,將碳排放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重點行業領域碳排放核算能力,健全重點用能和碳排放單位管理制度,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碳排放評價,構建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和產品碳標識
認證制度,全面推進“地方碳評估、行業碳管控、企業碳管理、項目碳評價、產品碳足跡”各項工作,構建系統完備的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碳達峰后,實施以總量控制為主、強度控制為輔的碳排放雙控制度,進一步強化對各地區及重點行業領域、企業的碳排放管控要求,健全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推行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推動碳排放總量穩中有降。
二、重點工作
(一)健全地方碳評估制度
1. 強化碳排放規劃引領。摸清全市碳源
碳匯家底,建立完善無錫“碳賬本”。將碳排放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碳排放強度降低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約束性指標,開展碳排放總量核算工作,不再將能耗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
2. 建立市、市(縣)區兩級碳排放預算管理制度。研究制訂無錫市碳預算管理實施方案,啟動碳排放預算試編制工作,按年度開展碳排放情況分析和目標預測,加強與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
市場的工作協同。“十五五”時期,根據碳排放強度降低目標編制碳排放預算并動態調整,研究推行市、市(縣)區、重點碳排放單位三級碳排放預算管理制度,分別建立全市和各地區重點碳排放單位的碳排放預算臺賬。
3. 推動零碳園區作為地方碳評估先行試點。深入推進零碳園區建設,推動落實無錫市零碳園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打造零碳園區為主要任務,同時推進零碳工廠、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虛擬電廠、零碳服務機構4大配套行動。在重點園區內率先推進碳排放總量核算、碳排放預算管理等工作,為“十五五”時期全市推廣實行奠定堅實基礎。
(二)提升行業碳管控水平
4. 完善重點行業領域碳排放核算機制。發揮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作用,以
電力、
鋼鐵、
有色、
建材、
石化、
化工等工業行業和城鄉建設、
交通運輸等領域為重點,按照行業領域碳排放核算范圍,依托能源和工業統計、能源活動和工業生產過程碳排放核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等數據,開展重點行業領域碳排放核算,建立定期核算評估機制。
5. 建立行業領域碳排放監測預警機制。摸清重點行業領域碳排放底數與
減排潛力,建立重點行業領域碳排放數據定期監測報送機制,常態化開展碳排放形勢分析監測,對碳排放增長較快的行業領域進行形勢預警,并視情采取新上項目從嚴把關、重點用能和碳排放單位從嚴管理等措施。
6. 加快推進重點行業領域智改數轉綠提。加快重點行業領域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統籌推進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和綠色化提升,構建產業鏈耦合共生、資源能源高效利用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大力提升工業綠色化水平。推動輕工、紡織、化工、
冶金、建材、機械加工等行業領域實施傳統產業煥新工程,清單化推進傳統產業煥新升級各項任務的落實。
(三)完善企業碳管理機制
7. 健全重點用能和碳排放企業管理制度。研究制定《重點用能和碳排放單位
節能降碳管理辦法》,將碳排放管控要求納入現行重點用能單位管理制度,組織重點企業開展碳排放對標、降碳診斷和低碳技術改造,實施合同能源管理、
碳資產管理、綠電綠證交易、碳效碼、數字護照等。加強能源和碳排放計量器具配備和檢定校準,落實節能降碳管理要求。鼓勵企業借助市碳管理平臺,建立企業碳賬戶,提升碳排放數字化、智能化管理能力,選取基礎好的企業,逐步推進碳排放實時在線監測。
8.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控作用。發揮好無錫市綠電綠證服務中心作用,為企業提供一站式交易指導、憑證發放等服務,促進綠色電力消費。鼓勵重點排放企業完成全國
碳市場履約的同時,通過購買綠電綠證、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
ccer)等方式助力企業綠色低碳發展。支持企業開發自愿減排項目,積極參與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無錫市區域自愿減排市場(無錫
碳普惠)交易,推動更大范圍減排。
9. 加快先進零碳技術研發應用推廣。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國際合作等,先行開展試點為行業減排積累經驗和技術。推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協同政府持續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投入,探索在可再生能源、儲能、氫能、綠色甲醇、CCUS固碳技術、生態碳匯等領域技術發展和試點應用。
(四)開展項目碳評價工作
10. 落實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碳排放評估要求。完善無錫市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管理辦法,將碳排放評價有關要求納入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對項目用能和碳排放情況開展綜合評價,將有關審查評價意見作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開工建設以及竣工驗收和運營管理的重要依據。加強節能審查事中事后監管。
11. 實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將溫室氣體排放管控納入環境影響評價,在電力、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對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排放水平進行預測和評價,強化減污降碳協同控制。
(五)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
12. 制定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按照急用先行原則,組織相關行業協會、企業、科研單位等,強化與國家和省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的上下聯動,加強國內外碳足跡
方法學、技術規范、人才培養等方面交流合作。在省級部門統一指導下,結合地方重點產業特點,制定發布產品碳足跡核算團體標準,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產品碳標識認證試點,力爭率先形成團體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乃至國家標準。加快建設市碳管理平臺,按照“足額供應、低價供給”原則,為企業提供數據支撐、碳足跡核算認證、供需對接、
政策宣貫、教育培訓等服務。
13. 加強產品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建設。依托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
江蘇省產品碳足跡公共服務平臺以及國內外相關碳排放數據庫,不斷加強本市輸配電、電動二輪車、紡織、新能源汽車、半導體芯片制造等重點行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建設,將市碳管理平臺打造成為全市碳足跡的數據歸集中心、管理平臺和服務樞紐,為企業提供數據支撐、碳足跡核算、供需對接、政策宣貫、教育培訓、消費引導等高性價比公共服務。鼓勵相關行業協會、企業、科研單位探索建設細分行業領域產品碳足跡背景數據庫,豐富碳足跡背景數據庫數據來源渠道。支持企業自愿開展碳足跡數據共享,數據結果經過同行評議、行業主管部門驗證以及數據溯源性核驗后有序進入省市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做好市級碳足跡數據庫與省及國家數據庫的有效銜接。加強行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的產品碳足跡公共服務平臺數據安全風險管控。
14. 建立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按照國家統一發布的產品認證目錄、認證規則和認證標識,加快推動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工作。以市場需求為基礎,在電池、光伏、鋼鐵、輸配電裝備等行業率先開展產品碳標識認證。支持企業探索開展風電裝備、紡織品、綠色建材等特色產品碳標識認證。鼓勵企業按照自愿原則參與碳標識認證工作,引導其在產品或包裝物、廣告等位置標注和使用碳標識。推進碳標識國際互通互認,鼓勵相關行業協會、企業、科研單位等積極參與國內外碳足跡相關標準規則的制修訂、碳足跡相關綠色倡議和交流活動,推動碳足跡核算評價、標識認證等方面跨區域銜接互認。
15. 拓展產品碳足跡應用場景。鼓勵企業根據行業發展水平和企業自身實際建立綠色低碳供應鏈,帶動上下游企業加強碳足跡管理,推動供應鏈整體綠色低碳轉型。探索建立產品生命周期碳足跡追溯機制,引導企業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查找生產和流通中的薄弱環節,根據碳足跡核算結果開展工藝流程改造、強化節能降碳管理,降低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加大碳足跡與綠色采購、綠色消費、綠色金融等政策的銜接和采信應用。鼓勵公眾購買和使用碳足跡標識產品,結合碳普惠體系建設,建立低碳產品綠色消費激勵機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依法依規開展產品碳足跡信息披露,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三、組織實施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深入落實國家和省市部署要求,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結合實際細化落實方案,按照職責分工扎實推進各項重點任務,持續夯實工作基礎。市發展改革委要切實履行“雙碳”有關協調職責,強化調度推進落實,加強前瞻性政策研究,及時優化有關政策舉措,完善工作推進體系,抓緊補齊工作短板,并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宣傳解讀和教育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