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熱下的“內功”不足
對于大部分在這些領域雄心勃勃的光伏企業而言,前景是否真有描述的那么樂觀,可能尚待時間的驗證。這其中最大的障礙,可能來自于限電,尤其是為了破解行業融資難的互聯網金融創新方面。
背靠“互聯網+”以及
電力體制改革的
政策東風,與之相關的概念,在光伏業也變得炙手可熱。
近日,陽光電源發布公告稱,該公司將與阿里云在智能運維領域、能源互聯網等領域進行合作。
而類似陽光電源、阿里云這種高調進入智能運維、能源互聯網的,并非孤例,近期已有諸多上市公司發布過與之相關的公告。包括彩虹精化、愛康科技、科華恒盛等公司都紛紛表示,將把能源互聯網以及互聯網金融作為未來的一個業務重心。
在互聯網金融方面,一些企業甚至已經開始嘗試通過眾籌,來進行電站的融資。
對于整個光伏行業而言,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能源互聯網,除了有利于破解光伏電站的融資難以及融資貴的
問題外,更大的意義則在于延伸以及創新整個行業的商業模式,并充分發掘以及發揮整個行業的附加值。
不過,對于大部分在這些領域雄心勃勃的光伏企業而言,前景是否真有描述的那么樂觀,可能尚待時間的驗證。這其中最大的障礙,可能來自于限電,尤其是為了破解行業融資難的互聯網金融創新方面。
而在經濟放緩帶來的用電量下滑這一大背景下,短期內,限電問題獲得完全解決的可能性并不大。
就目前來看,解決限電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手段。技術方面,實現光伏發電的可預測、可控制,以為優化調度提供前提和基礎;消納方面,加大電網的建設以及通過開發一些新的業態、新的模式,增加本地對光伏電力的應用。
此外,則還有通過政策上的機制設計,來提高對新能源并網電量的收購比例。
在這方面,
內蒙古率先做出了一些嘗試。根據最新下發的相關通知,內蒙古稱,2015年各盟市區域內太陽能光伏發電限電率控制在6%以內,今后力爭限電率長期維持在6%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