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
中國在二氧化
碳排放定價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并于2013年啟動了7個排放交易試點,覆蓋2000多家企業(yè)。國家發(fā)改委計劃在2016至2020年間逐步將中國31個省及其他地區(qū)納入這個計劃之內。
國家
碳交易計劃的出臺可能是一項具有突破性的進展,但中國沒有必要復制歐盟計劃中明顯存在的缺陷。最重要的是,中國必須確保逐步減少排污許可證的數量,這就需要出臺機制保護許可證
市場不受外來沖擊。這方面中國可以借鑒歐盟的成功經驗:巨額罰款基本上杜絕了違規(guī)行為;從政治經濟的角度來看,從國家免費配額逐步向集中拍賣轉型,并向向碳泄漏影響的部門傾斜也能產生不錯的成果。
從煤炭到可再生能源?
一方面,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潛在領軍者,并且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研究投入最大的國家。另一面則是引入控制煤炭消耗的措施。2014年,中國的煤炭消耗量經歷了數十年來首次下降,中國政府也設定目標,計劃在未來5年內大幅削減煤炭消耗。在
北京等主要城市近郊已經出現了關停燃煤電廠的趨勢。
中國在推廣低碳創(chuàng)新方面也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然而,想要成為全球低碳技術市場的領軍者,中國還需加強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完全沒有理由稱中國為氣候惡棍。相反,無論是國際上還是在國內,中國都基本承擔了相應的責任。但目前我們也不能稱其為英雄。中國在許多領域還應該有進一步發(fā)展,包括早日提出排放量上限、完成國內碳定價以及更加關注創(chuàng)新和透明度。對于西方國家而言,
問題非常明確:既然中國已經改變計劃,踏上了低碳發(fā)展之路,其他國家也應行動起來,停止無所作為。
翻譯:金艷
喬?柯廷,國際和歐洲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