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疏解帶來重構新機遇
產業疏解,一個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關鍵詞。今年
北京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披露數據顯示,目前,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比重已經從五年前的75.5%提高到了79.8%,這側面顯示出,傳統工業淡出京城的變化還是相當明顯的。在業內人士看來,北京提出的“關停并轉”也正代表了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工業企業面對的四種命運,引導著區域工業新版圖形成。
“污染企業不借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名義轉移,必須就地關停。”這是各級領導常常掛在口頭的一句話。事實證明,北京工業產業中,高污染類的企業也確實難以走出京城。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根據本市發布修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過去五年,北京不予辦理的工商登記業務累計1.3萬件;關停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業1006家,退出低端
市場228家。
不過,疏解、重構并非完全零工業,相比關、停,人們對京津冀的工業更關心的還是并、轉。那些借助這次機遇疏解、轉型,尋找新出路的工業企業,或許才能成為產業結構調整大潮后的贏家。公開資料顯示,去年底,東城區委書記張家明曾透露,東城區的工業企業已經全部完成了外遷,包括航星機器制造、元隆皮草等12家。業內表示,實際上,通過北京的疏解,天津、
河北也能共享到更多優質資源,重塑當地工業結構,加速退出低端工業,未來,只有那些告別高污染、高耗能,結合京津冀創新優勢,配合產業結構調整留下來的高端制造業才能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