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走向繁榮要邁過幾道坎
這清脆的銅鑼聲,
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已經等了5年。自2011年9月成立,四川環交所就一直為建立四川
市場做準備。
用市場的手段深入推進
節能減排,正是
碳市場交易的意義所在。四川開市意味著新的開始,但要想實現市場繁榮,還需要邁過幾道坎。
第一道坎:市場主體不夠活躍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說,碳市場是國務院發布一個指令、一個辦法來建造的市場。
2013年,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
深圳等7個省市陸續啟動碳
排放權交易試點,試點省份交易的主要是配額。這是主管部門為排污企業分配的排放指標,有的企業用不完,有的企業不夠用,因此就形成了交易的空間。
最初的碳市場是強制市場,即碳市場通過強制
碳配額而形成的市場。隨著市場的演進和
節能減排需求的不斷提升,碳市場上增加了新的交易產品——
ccer,國家發改委審核備案并在國家
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中登記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量,這就形成了自愿市場。
“比如風電企業,他的生產中不使用化石能源,就不產生碳排放,通過一套評估方法,換算成企業的減排量,進行交易。”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董事長何錦峰說。
雖然控排企業才是CCER的主要買家,但“目前還是投資機構為主。”何錦峰說。顯然企業還沒有意識到這個龐大的市場。2017年,我國將啟動全國的碳市場,初步估計,未來我國碳市場交易量將在30億—40億噸/年,現貨交易額最高有望達到80億每年。
中世成碳科技有限公司專門做碳市場的生意,公司副總經理李佳宣說,國內對碳市場交易的了解還不夠深,“我們經常要去對接相關企業,告訴他們這個可以賣。”
第二道坎:交易難度仍然較大
想要像買賣股票一樣交易碳排放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碳市場要形成交易,必須把碳排放量變成虛擬商品。這個過程需要
第三方的評估、
認證、中介等機構參與。
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知道碳市場的交易規則。德昌某風電項目先建設后啟動CCER申請,“想在國際市場上交易,報到聯合國,沒有批下來。”何錦峰說,因為CCER項目有一套嚴格的評審方法,必須一開始就報備。
不僅是賣方交易有難度,買方市場的
問題更突出。現場的一個提問引發了大家的關注:排污企業如果偷排,怎么辦?
排放數據不透明,是抑制中國碳交易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由于部分企業能源計量水平和層級較低,無法做到設施層面的能耗統計,導致
核查機構難以完全核實企業真實的排放情況。
據了解,過去三年,全國有7個省市陸續開始了地方碳交易的試點,覆蓋了2000多家控排企業。國際碳交易協會IETA顧問黃杰夫說:“這些企業應該做出表率,逐步開始公布設施層面的排放數據。”
從國外經驗來看,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美國二氧化硫排放權交易,到今天的歐盟碳市場、加利福尼亞-魁北克碳市場和韓國碳市場,公開透明的、高質量的設施層面的排放數據,是排放權交易成功的必要條件。公開透明、高質量的排放數據,是現貨交易的基礎;沒有公開的排放數據,交易變成純投機;而數據質量沒有保證,市場將形同虛設。
第三道坎:市場競爭仍然激烈
在2016年以前,我國僅有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城市,今年新增了四川和
福建。未來的碳市場將形成競爭之勢,四川碳市場如何取勝?
“從數據來看,四川具有交易的資源優勢。”何錦峰說,四川清潔發展機制(
CDM)項目數量和減排量均位居全國第一,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項目數量和減排量位居全國前列。“這對四川的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是極大的利好。”
四川市場建立之前,企業的碳交易都是在國內外的其他市場,記者隨機采訪了川內5家CCER項目企業負責人,都表示今后會考慮在四川進行交易。國電大渡河公司
碳資產管理中心負責人姚福明分析:“這是因為交易成本更低一些。”
四川森林源商務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建華認為,發展碳排放交易,僅有政府和機構的參予遠遠不夠,重在全民參予。
有趣的是,在開市儀式舉辦的會場外,正好擺了一排共享單車,并且在旁邊立起了碳市場的宣傳招牌。另外,四川市場允許個人進行交易,而現有的試點省市的市場中,如上海,并不接受個人參與交易。(作者 米方 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