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鋼渣綜合利用迫在眉睫
搞好鋼渣綜合利用,實現鋼尾渣“零排放”,一直是業內人士的努力方向。“多年實踐證明,搞好鋼渣綜合利用,確實難度很大。”李樹斌坦言。“從今年4月1日起,
鋼鐵企業產生的鋼渣不經過加工處理排放將被征收25元/噸的環保排放稅。所以說,鋼渣的開發利用已迫在眉睫。”
他進一步分析指出,“十二五”鋼渣綜合利用雖然比“十一五”有所提升,但一直處于初級階段。從廢鋼協會對國家大型鋼鐵企業的調研結果來看,目前只有鞍鋼、寶武、馬鋼、太鋼、本鋼和寧波鋼廠等少數企業投資共建鋼渣微粉生產線和加工
建材鋪路基礎材料,應用比例在30%~40%。而多數企業對鋼渣都是采用簡單的磁選工藝將部分鐵素資源選出來,以很低的價格賣向社會(有的白送,有的還付運費)。可見,這部分鋼尾渣離開鋼廠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尾渣中仍含有5% ~10%的鐵素資源被“白白扔掉”。社會購買者二次磁選后再將尾渣賣掉或丟棄。從上世紀90年代到2017年末,鋼尾渣累計堆放和存量已達到15多億噸,占地20多萬畝,污染環境,浪費資源。
進入“十三五”,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都把
冶金渣,特別是轉、電爐鋼渣的綜合利用作為重點,對“十三五”關于大宗固體廢物的開發利用所涉及新的工程項目,提供資金支持;評選各種示范企業和工業園區建設等都在向鋼渣開發利用產業傾斜。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綜合利用處處長楊尚寶指出,冶金渣綜合利用很重要,不僅解決了環境
問題,而且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今后要從制定產業
政策、資金支持項目、開展基地建設和宣傳推廣運用四個方面開展工作。
李樹斌最后指出,我國每年有8億噸粗鋼產量,有3億噸冶金渣產生。如果真正實現鋼渣深度處理、高效利用,是典型的變廢為寶,既可替代大量原生資源的開采,又可減少環境污染,望能得到國家部委和生產企業的高度重視,把它列為一項在“十三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容易見效的最大的資源綜合利用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