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投資高度契合我國高質量發展與經濟轉型升級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金融行為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經濟效益取得的方式和結果。經過20多年的發展變革,各類資產管理機構蓬勃發展,行業規模迅速成長,成為不可忽視的金融力量。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底,包括公私募基金、資金信托、銀行非保本理財、投連險萬能險等全社會各類資管產品規模(不包含養老保險機構受托管理的企業年金、養老保障及其他委托管理資產)達到95.35萬億元。在可持續發展理念驅動下,國際資產管理領域逐漸興起ESG投資理念,即在選擇投資標的時,不僅僅關注其財務績效,同時還關注其社會責任的履行,考量其在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現。這一理念已日趨為我國資產管理機構所接受并付諸實踐。
從個體微觀角度看,ESG投資從實踐的角度提供了一個全面、統一的框架,評價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對環境的影響、為社會創造的價值以及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考察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相關風險因素,可以有效挖掘長期投資機會、規避潛在風險。ESG投資并不是對傳統金融投資財務分析框架的顛覆,而是在考察傳統財務“表象”基礎上,“穿透式”探究其機理,考察企業是否有價值可持續增長的內在動因;兩者結合,可以更好地認識企業真實面貌和中長期投資價值。
從中觀角度看,ESG投資把企業及其利益相關方視為一個有機體系,從時間和空間上拉長某一事項對企業的影響,進而促進企業的長期價值行為,樹立長期投資價值文化,實現投資行為與實體生產經營行為的良性循環與互動;在這個有機體系內,員工、消費者、投資者、供貨商等各方相互作用、動態平衡發展。例如,從財務視角,環境污染或環保處罰只是對企業某一年度的利潤造成沖擊,但在ESG視角下,會直接破壞
市場各方對企業品牌的認知,破壞企業原有均衡的發展環境,長期來看甚至會對企業正常經營產生重大影響。
從宏觀角度看,ESG可以從投資的視角,通過資本的力量,改善實體經濟血脈的效率和質量,倒逼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符合社會進步發展規律的新興產業壯大發展;同時,可以改善生產經營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進而改善整個社會、經濟、金融系統運行的邏輯,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