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環境危機嚴峻緊迫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自然界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超出地球承載與調
節能力,導致海洋——陸地——大氣碳循環失衡,溫室氣體濃度和地球溫度“雙升”,并通過地球系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冰凍圈、生物圈五大圈層相互作用,產生復合連鎖效應,嚴重破壞地球生態環境。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
問題緊密關聯、相互作用,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地球系統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氣候環境危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幅度改變地球系統。2019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達到創記錄的415ppm,是工業革命前的1.5倍。在大氣圈,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如干旱、洪水、颶風、山火、極熱、極寒等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明顯增加;2015—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全球變暖已轉變為全球變熱。在冰凍圈,北極夏季海冰面積以每10年13%的速度下降,南極海冰2019年創歷史新低;青藏高原雪線上升,10年間冰川面積減少1300多平方公里;積雪減少,導致北極永久凍土加快融化,將釋放大量甲烷等溫室氣體,加劇氣候變化。在水圈,海平面上升速度超過4毫米/年,是上個世紀的2.5倍,20世紀以來海平面已升高0.19米;溫室氣體造成海洋熱含量和酸度持續增加,工業革命以來表層海水酸度增加了30%。在生物圈,由于大氣、海洋、陸地等自然系統失衡,地球生物生存壓力劇增,珊瑚礁大量消失,森林大面積退化,超過3萬個物種存在滅絕風險,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損害。
氣候環境危機對人類社會危害日益增大。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公眾健康、經濟增長、社會穩定等領域產生廣泛影響,給人類生存與發展帶來全面挑戰。全球農作物損失的三分之二與洪水有關,畜牧業損失90%與干旱有關。氣候變化導致全球經濟每年損失超過2500億美元,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更為嚴重。當前,發展中國家災害損失占GDP比重可達2%—5%,部分小島嶼國家甚至達到8%—20%;災害造成的生命損失中,95%以上都在中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經濟放緩、極端災害、氣候移民等問題也引起越來越多的社會矛盾與沖突,日益影響國家安全、國際關系與地緣政治格局。
氣候環境危機將導致難以承受的災難。對危機演化趨勢的研究顯示,氣候環境危機的發展很有可能呈現風險可控、突破閾值、溫升加速、全面危機四個階段。當前,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革命前已升高1.1℃,如果溫升控制在1.5℃以內,對地球與人類的影響和風險是可控的;一旦溫升突破2℃安全閾值,極地、海洋等關鍵生態系統損害將不可逆轉,生物多樣性迅速惡化,天氣氣候災害更加嚴重,全球氣候風險將急劇增加。按照目前趨勢,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比工業革命前升高3.2—5.4℃,遠超安全閾值,將使排放和溫升大幅加速,很可能導致地球系統進入失穩狀態,由“溫室地球”進入“熱室地球”,爆發全面災難。極端情況下,地球冰川將完全融化,海平面上升可能達到60米,大量城市和國家被淹沒,一半以上的人口失去家園,糧食大幅減產,淡水和土地資源緊缺,經濟瀕臨崩潰,社會動蕩不安,人類文明將嚴重倒退。
破解危機形勢緊迫、刻不容緩。目前各國2030年自主貢獻
減排承諾遠遠不能滿足要求,必須進一步提高減排貢獻,確保2030年全球二氧化
碳排放量較當前水平下降26%以上,才可能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如果不能在2030年前采取有力措施、取得重大突破,全球將無法實現《巴黎協定》目標。世界已處于應對危機的十字路口,行動越晚,人類付出的代價將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