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提出,基于中國能源互聯網的碳中和實現路徑,代表了以新能源為主體、少量化石能源+CCS(碳捕集與封存)和必要碳匯的綜合路徑。這一路徑背后的技術、經濟和戰略研判是什么?對CCS技術的角色定位是如何考慮的?
周原冰:能源系統
減排對實現
碳中和起著決定性作用,
電力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中國能源互聯網是促進
碳減排和碳中和的重要基礎平臺。
未來電力系統將以新能源為主體,不能保留過多的化石能源。若通過化石能源電源大規模配置CCS的方式實現電力系統凈零排放,將會大幅增加用電成本。我們專門做過經濟性測算,保留大量煤電、氣電的方案,相比保留少量煤電、氣電的方案,運行年費用高9000億元。
CCS主要用在難以脫碳的領域,例如
水泥、
鋼鐵、煤
化工、火電等,并且要與碳捕集后的利用相結合,總體上CCS是補充性手段。
碳匯是實現全社會碳中和的必要手段,在2050年電力系統率先實現近零排放后,針對少量無法完全實現電能替代的產業,通過自然碳匯、碳移除等措施,促進實現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