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行業沒有詩和遠方”
環保產業發展了這么些年,最大的缺失是沒有給想做且適合干這行的人留下多少空間,更沒有進化出一種健康的機制來。
這意味著過去做的很多事情是沒有積累的,原來多混亂、現在多混亂。行業的幾次關鍵變革都是由一種混亂走向另一種混亂。
過去一段時間,業內出現了一些備受關注的兼并混改案,這些案子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圍繞著項目資產進行的,企業的團隊人才、技術專長、經驗積累等基本上都是附贈品,一方面是這些隱性的價值在有些企業里確實很爛、不值錢,另一方面是行業目前還沒有進化出體現這部分價值的機制。
接觸過一些專業水平很高、想走品質路線、專心做好服務的公司,最后為了生存都做了這樣那樣的妥協。
更加離譜的是,在環保行業想做一家精致的公司,會受到“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阻力,對上受制于有著強大關系的巨頭,對下繞不開惡性競爭。
一位曾經意氣風發的朋友,剛做環保那會兒還是個精神小伙兒,名校畢業,在央企干過,才氣盛、志向高,后來毫不猶豫地就走上了創業的道路,立志要做一家精致的環保公司甚至是改變行業。
前段時間再見面,這位朋友已然是油光滿面、大腹便便的油膩男了,臉上透著生意人的圓滑,圓鼓鼓的肚子顯然是被應酬搞大的,粗糙的手高超靈活地配合著話術舉杯,手腕上是某種名貴木材車的珠子。
酒過三巡,朋友竟然收起了圓滑油膩,誠摯地對我說,“環保行業沒有詩和遠方,全是茍且”,我知道這是他的真心話,話里面有他這幾年的艱辛和妥協,我沒有接話,倆人對視又干了一杯。
在一些資料中頻繁看到過一組數據,說:“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間,我國環保產業發展一直保持25%~30%的較高增速。2015—2019年,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總額由9600億元增長到178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6.7% 。
想必這組數據的真實性是八九不離十的,但是每年這么大的投入,卻依然沒有投出一方容得下那些想把事情做精致的人的天地。
大而不精、快而不實,多少人呼吁了多少年,卻絲毫未變。這工程那工程的,這項目那項目的,動輒幾十億,都是怎么做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