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推動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會使我們的能源更健康、更安全、更高質量
專家們認為,做出“雙碳”目標的承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件大事,意味著能源的轉型進入新階段。在推進能源結構調整、發展清潔能源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全國一盤棋,提升系統的整體性和協同性,這包括統籌各種能源品種,優化整體的開發布局,以及同步推進碳
減排、非化石能源的替代和能源戰略儲備。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認為,我們要減少
碳排放,同時能源不僅要保供,而且要有合理的增長。低碳不是要減能源,而是讓人均能耗的增長達到高質量發展階段。低碳轉型和保障能源安全并行不悖。能源安全很重要的一點是供需安全,要以科學供給滿足合理需求。目前我國的能源供給,一方面是化石能源供給,另一方面要逐步倚重非化石能源供給。我國的太陽能、風能、可再生能源的資源目前開發了不到1/10,可再生能源資源的利用是我國自主可控的,這有助于提升能源體系的安全性。我們要認識到,豐富的非化石能源資源同樣也是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新認識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對于確保國家長遠的能源安全、引導能源轉型具有方向性、戰略性的意義。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推動能源轉型,會使我們的能源更健康、更安全、更高質量。
截至2020年底,我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達到約5.3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24%。未來新能源仍將保持快速發展勢頭,預計2030年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12億千瓦以上,規模超過煤電,成為裝機主體;到2060年前,新能源發電量占比有望超過50%,成為電量主體。
杜祥琬指出,我國
電力負荷主要在東部地區,要滿足東部電力消費需求,應采用“身邊取和遠方來”相結合的方式開發可再生能源資源。“身邊取”指在東部地區就近開發。與傳統化石能源相比,我國東部擁有豐富的風、光資源,可首先考慮通過分布式光伏、海上風電、生物質能、垃圾發電等方式實現就近發電和消納;“遠方來”是指通過在西部開發光伏、風電、水電,利用西電東送為東部電力需求提供補充。
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國際能源經濟研究院院長楊良松認為,隨著“碳中和、碳達峰”工作的推進,清潔能源產業將是未來我國能源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我國西北地區在光照時間、風力條件方面,西南地區在水力資源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非常適合集中開發光伏、風電、水電等清潔能源產業。從整個國家未來的能源戰略來看,東部地區用電需求采取“身邊取”和“遠方來”并舉,是一個較為科學的方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彭蘇萍指出,能源系統是系統性工程。當前,我國高碳能源比較多,今后解決的就是清潔、低碳的應對
問題。未來十年,應當是傳統能源和新能源、氫能等融合發展。在構建清潔能源體系過程中,清潔能源持續快速增長是基礎,科學消納和利用是前提,發展儲能是重點,完善體制機制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