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衡工業發展與減排關系中統籌整體與局部
穩步推進行業梯次達峰,帶動工業整體達峰。《方案》綜合考慮了不同工業行業發展現狀、排放特點、行業需求和產業安全等因素,明確了工業各行業實現碳達峰的主要舉措。“十三五”期間,我國工業經濟保持高速增長,
碳排放呈現出總量增速和強度雙下降的良好態勢,但各重點行業碳排放空間需求仍存在差異,例如
鋼鐵、
建材等行業碳排放增速已顯著減緩,而
有色金屬、
石化化工等行業碳排放增速相對較快。工業領域碳達峰并不意味所有行業要同步達峰,對于高耗能傳統行業,可通過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來降低碳排放;對于能耗增長較快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可鼓勵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來壓減碳排放需求;對于關系到產業鏈安全和重大生產力布局的產業,則需預留一定的碳排放空間。在保障工業經濟平穩運行的同時形成行業梯次達峰,帶動工業整體達峰的新格局。
全面深化區域工業綠色發展,助力全國碳達峰。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區域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稟賦差別較大,區域碳
減排的基礎、能力和潛力差異較大。《方案》對標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提出工業端減排側重,為區域工業綠色發展明確了方向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更宏大的格局和更廣闊的視野來協調工業領域碳達峰和區域發展
問題。對于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產業集聚程度高、經濟發展基礎好、科技創新能力強的區域應繼續加快傳統產業綠色改造升級,積極引領新興產業高起點綠色發展;對于黃河流域等能源資源密集型產業集聚、生態環境脆弱的區域可統籌推進碳達峰、生態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工業綠色發展為引領,積極對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逐步形成經濟提質增效與工業低碳發展協同共進新局面。
積極打造綠色低碳產品供給體系,推動全社會碳達峰。碳達峰涉及國民經濟各部門,通過綠色低碳產品供給能有效帶動跨行業、跨領域、跨部門的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助力全社會碳達峰。主要表現在:借助云計算、大數據和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積極打造新能源汽車、船舶、飛機等低碳
交通裝備,推動低碳交通發展;加強智能光伏關鍵技術創新,推動光伏產業基礎材料升級,為構建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
電力系統提供裝備基礎;大力鼓勵企業開展綠色設計,使其產品在原材料獲取、生產以及消費后處置等環節更加綠色、低碳、環保,通過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化推動消費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