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漸進布局減排
丁仲禮進一步透露,中國科學院正在研究我國實現
碳中和的框架路線圖。其中一個重要判斷就是,碳中和從邏輯上講是一個“三端共同發力”的體系。即在發電端,要用非碳能源替代火電并大幅度增加
電力裝機,形成新型的電力體系;在能源消費端,需要由綠電、綠氫、地熱在工業、
交通、建筑等部門取代煤、油、氣使用;在固碳端,需要通過生態建設、碳捕集利用技術等方式,把“不得不排放”的那部分二氧化碳固定在地表、產品甚至地層之中。
在抓住“共同點”的同時,各地也要有所側重。常紀文表示,各地應樹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全局觀,立足于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分類施策,出臺自己的實施方案,協同做好產業發展的加法和
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的減法?!坝卸嗌罨A就蓋多高的樓,有多強能力就干多大的事。”
高世楫建議,可構建匹配發展定位、靈活互補的區域減碳空間格局。具體包括,綜合考慮各地區發展階段、資源稟賦,建立完善差異化的減碳責任目標分解機制,體現區域間不同主體功能定位;在一體化發展重點地區及空氣重污染區域,允許跨省(區、市)共同承擔減碳任務,在任務分解方面采取新思路,鼓勵東西部結對幫扶省份間開展協同減碳探索;完善區域間生態補償制度和轉移支付安排,平衡資源供應地區和消費地區之間的利益。
謝克昌提醒,要加強基礎研究,為全國一盤棋、全省一盤棋提供依據?!皯槍ξ覈赜虿町惔蟆l展不平衡的現狀,挖掘全空間高分辨碳排放、能源產業鏈、經濟民生、生態環境等圖譜,探索建立碳排放綜合模型,構建區域融合協調發展的模型算法、指數體系等。要尊重技術成熟的客觀規律及實際水平,注重考慮
節能措施的綜合性能,循序漸進布局
減排,按照地區實際研究各自的碳排放規律及減排路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