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進入全國碳交易階段
如何減少
碳排放,劉鋒介紹,國際上通行兩種思路,一是碳
排放權交易,二是征收碳稅。碳排放權交易定價機制下,政府確定最終排放水平,
市場決定碳價。部分企業有剩余的碳排放權,這就有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劉鋒介紹,通過金融手段,可將這一權利變成金融產品,在市場中交易。這就形成了在總量控制的基礎上,經濟活動在市場中交易碳排放權的局面,這是全球很多國家目前在做的。
碳稅定價機制下,政府指定碳價,市場決定最終排放水平。碳排得多,征稅就多,碳排得少,就為其減稅甚至予以相應的補貼激勵,從而對碳排放進行調控。
劉鋒提出,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我國目前暫未明確出臺碳稅
政策,但已經在發展大規模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截至目前,全球已運行的碳排放權市場共有24個,另有8個
碳市場正在計劃實施,其中包括哥倫比亞的碳市場和美國東北部的
交通和氣候倡議計劃。自2005年以來,碳市場所覆蓋的排放占全球溫室氣體的比例擴大到之前的三倍,即從5%升至16%。
縱觀我國碳市場發展,2005至2012年,參與國際區域清潔發展機制(
CDM)機制;2013~2020年,在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
深圳、
福建八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今年,進入全國
碳交易階段。
從中國的碳排放市場來看,劉鋒介紹,我們是自下而上進行統計,對納入配額管理的生產機組所產生的碳排放進行計算,從企業到當地政府逐級上報到國家生態環境部,加總確定體系排放上限。從交易主體來看,目前僅覆了蓋發電行業,因為發電行業涉及的就是能源,相對容易測量。未來將逐步納入
鋼鐵、
有色、
石化、
化工、
建材、
造紙、
航空等其他行業。在碳排放權分配方式上,初期以免費分配為主,后期根據國家要求逐步引入并擴大有償分配比例。
從全國碳排放權市場成交情況來看,劉鋒指出,7月16日開市時,價格接近50元人民幣,至今近半年時間,總體上價格呈走低趨勢,目前大致維持在40元/噸附近的水平,而歐洲市場的交易價格接近100美元。從市場活躍度來看,目前參與度并不是很高,日交易量多數在500萬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