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碳市場交易日趨完善,您能否預測一下,未來碳排放交易量將達到多大的市場規模,有什么發展目標?如果想增大碳排放交易市場規模,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賴曉明:一般來說,有幾個因素會影響
市場規模:一是籌碼的數量。以股市為例,股票數量越多,市場規模就有可能越大。對于全國
碳市場來說,籌碼就是配額。
二是入市資金量。資金會影響價格,也會影響交易額。所以,全國碳市場要進一步活躍,需要有更多參與者進來。
三是市場流動性的高低,也就是換手率。換手率的高低和市場交易機制密切相關。比如,其他市場比較成熟的做市商機制,就有利于提高市場換手率。
目前來看,全國碳市場的發展空間非常大。因為我們現在只有2000多家
電力企業,未來還要增加,籌碼就有了。同時,未來投資主體也要進來,一旦機構投資主體(甚至金融機構)等進來,帶來的資金量就多了。接下來就是調整機制,目前我們正在研究流動性提供商機制,未來還需要主管部門審批,如果這些機制也能夠采取的話,整個市場的規模肯定會增加。當然還有第四個因素,也就是產品品種。比如說,除了現貨,未來市場增加多種
衍生品,都會助力市場進一步活躍,增加市場規模。
目前我們市場剛起步,接下將細化市場交易規范規則,力爭建成全球領先、全球最大的碳市場。
今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相繼發布,在中央層面對碳達峰、碳中和重大工作進行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此后還將陸續發布能源、工業、建筑、
交通等重點領域和煤炭、電力、
鋼鐵、
水泥等重點行業的實施方案,出臺科技、
碳匯、財稅、金融等保障措施,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
政策體系。
從市場規模看,隨著其他行業進入,中國碳市場配額基數還會進一步增大。從市場性質來講,我們計劃把市場從現在單一的履約型市場,進一步發展成具有投資價值,具有金融屬性的復合型市場。這樣的市場將既有履約功能,能服務控排企業;又有投資價值,具備一定的金融屬性,能幫助企業、投資人等進行風險管理等。需要強調的是,碳市場不同于一般的金融或商品市場,首要是服務
減排需求,碳價不是越高越好,要符合企業減排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