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和中國現在是怎樣解決碳排放的?
問大家一個
問題:人口增長,食物生產,城市擴張,和化石能源這四項,哪一個是
碳排放的元兇?答案是,全都是!按照排放規模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是化石能源、人口增長、農業生產、城市擴張。由于后三項都關乎人權中最基本的生存權,所以歐美只能拿化石能源開刀。
傳統的化石能源有3種,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氣。煤的使用量在2010年左右達到頂峰,占所有能源的70%,之后每5年降低10%左右。第二個是石油,在能源結構占比當中一直保持在20%左右。這兩個是目前全球使用的主要能源,還有8%~12%是各種各樣的清潔能源。面對碳達峰歐美其實也很頭疼,不是說搞就能搞起來,推廣普及需要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時間。最大問題是化石能源下去了,清潔能源還沒跟上來,怎么辦?所以他們的折中辦法就天然氣。
天然氣燃燒起來也不算低碳,但是不會產生粉塵、固體顆粒。燃燒充分,產生的復雜烴和CO2較少。所以相對于來說,更加清潔。同時儲量充足,開采、
運輸、儲存的技術也很成熟,所以成了現在歐美主流的過渡能源。相對來說,中國的能源結構是多煤、貧油、少氣,所以最近碳達峰的過程就硬核的多,因為沒那么多天然氣來替代。
碳中和對能源行業是一次很徹底的革命,大型石油公司已經達成了共識要調整生產方式,減少碳排放。在這個背景下,殼牌、bp、道達爾、埃尼、艾奎諾、雷普索爾都提出了分階段實現凈零碳排放的戰略路徑,建立了碳排放指標體系,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行動方案。
具體做法包括了改進工藝、減油增氣,發展新能源業務、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以及
碳匯管理機制創新、綠色金融5個方面,國際資本未來對于原油的投資肯定是減少的。不過,雖然化石能源消費達峰已成定局,但未來較長時間里面,還是沒法完全替代掉。
市場面臨著,化石能源供應減少得快,還是需求減少得快的博弈,電價飛漲不過是中間的一個小插曲。
中國的
減排計劃是三步走:第一步是2021年~2030年實現碳達峰;第二步是2031~2045年,大幅度降低碳排放;第三步是2046~2060年,實現碳中和。其中為了2030年的碳達峰,具體定了四個數字:降低碳排放65%,化石能源消費比例降低到75%以下;增加森林60億立方米;風能太陽能裝機容量12億千瓦以上。應該說,為了碳達峰而戰,是當下全球主流的正確。
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指出,既得利益者為了鞏固利益往往會使用手中的規則制定權,建立一種低效而穩定的制度,如宵禁制度。極端環保
政策,從這個角度看,是發達國家維持自身地位,遏止發展中國家崛起而建立的制度。所謂的低碳本質就是經濟。利益驅動、開道!
這樣不僅我們不需要擔心低碳環保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甚至大部分人都操不上這個心,背后的利益集團經過博弈,自己就會把蛋糕分的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