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具有寬闊的潛在增值空間,國際金融機構對該領域的創新和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
欠缺參與激烈競爭的思想準備和國家戰略。
碳金融具有寬闊的潛在增值空間,國際金融機構對該領域的創新和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從目前
市場開發程度來看,歐盟國家先行先試,暫居市場領先,如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占全球
碳交易額的四分之三以上;EU ETS掌控著EUA期貨、期權的定價權;而且倫敦作為全球碳金融中心之一地位已經確立。美國國內雖沒有形成政府規制嚴格的
碳配額交易市場,但2008年美國東北部及中大西洋各州組成區域溫室氣體
減排行動(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 RGGI)形成自愿減排單位(VER),目前RGGI已是全球第二大配額交易市場。
特別是美元作為最主要計價貨幣和儲備貨幣,美國開發和參與國際碳金融市場作用和地位日益凸顯,美國金融機構基于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和區域溫室氣體減排行動RGGI可以較為便利開發出碳金融產品,做大碳金融市場。國際碳金融市場交易主體基本為歐美金融機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近些年也推出一些碳金融服務和產品,以加入國際碳金融市場的競爭。如日本利用其先進的
碳減排技術,并在日本碳交易所采用日元計價。澳大利亞可基于NSW交易平臺來開發碳金融市場。各國都在積極構建自己的碳金融市場;各國似乎都在關注碳貨幣發展戰略,即積極通過將主權貨幣與碳交易、碳資產、碳金融綁定來提升貨幣的國際地位。
歷史上,與國際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的計價和結算綁定往往是貨幣崛起的出發點。在當今碳相關資產將成為全球最大宗商品時,在碳金融領域無所為的貨幣會被進一步邊緣化。碳貨幣的主導權似乎成為各國發展戰略爭奪的制高點。我國應該積極開發以人民幣計價的碳金融產品。我國金融機構也不可坐等學習機會和實踐機會,而應積極開展碳金融產品開發,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培育人才隊伍,真正實現“干中學”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