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不溫不火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與金融資源的對接不夠
碳排放交易不溫不火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與金融資源的對接不夠。例如,碳排放交易中的市場風險需要相應的衍生品交易進行分散,碳排放交易價格需衍生品交易發(fā)現(xiàn),但相應的衍生品卻無一落地。
據(jù)報道,全國
碳交易市場初步將納入5+1個行業(yè)(
電力、
冶金、
有色、
建材、
化工和
航空服務業(yè))的年排放量在2.6萬噸以上的企業(yè),碳排放交易量可能涉及30億—40億噸。若僅考慮現(xiàn)貨,交易額可達12億元至80億元;如果加入期貨,交易活躍性都將大幅提升,交易金額將達600億元至4000億元。
另一個更根本的
問題是碳排放監(jiān)管力度還遠遠不夠。碳排放交易的前提是嚴格的碳排放管理,沒有碳排放指標的企業(yè)不敢排放,顯然從中國環(huán)保執(zhí)法的現(xiàn)實來看,這方面差距太大。
總之,作為一個交易市場,碳排放交易需要完備的市場規(guī)范運行和交易活躍措施。通過從嚴的執(zhí)法和豐富的金融工具激活碳排放交易市場后,相信市場會在未來的霧霾治理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如此,大建交易市場才不枉改革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