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正通過七個
碳交易市場試點來找到合適的碳價格;央行則力圖推動綠色金融生態體系的發展來支持
碳市場發展。
2015年G7峰會于6月8日在風景如畫的德國小鎮加米施-帕滕基興閉幕,七國領導人在峰會聲明中強調,全球經濟需要在在本世紀內實現脫碳,支持到2050年時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10年水平上削減40%至70%。今年G7主席國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甚至表示,實際
減排幅度將不得不接近上述目標區間的上端,因為“40%顯然是不夠的”。
氣候
問題“搶戲”已處于“火燒眉毛”階段的希臘問題,以及仍在發酵的烏克蘭問題,反映了應對氣候變暖以及全球經濟的低碳轉型已迫在眉睫。今年年底,第二十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將在巴黎召開,各方對于達成后《京都議定書》時代對所有國家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新協定,寄予厚望。
無論氣候談判的成果是否理想,全球各國都面臨通過何種手段和機制完成減排目標的選擇及挑戰。中國在應對氣候問題之外,也面臨更為緊迫的治理污染問題。在技術、資本市場和強制減排等手段之間,應該如何取舍?
財新記者在近日采訪了世界銀行集團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IFC)副總裁兼司庫華敬東。IFC于5月下旬在上海舉辦“中國綠色低碳融資國際
論壇”,來自財政部、發改委、央行、銀監會等部門的官員,業界代表,以及華敬東帶領的IFC團隊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華敬東對財新記者強調,在傳統資本市場領域,美國是毫無爭議的全球領導者, 但在綠色資本市場領域,“我確信中國會成為毫無爭議的領導者”。因為中國對于綠色發展問題高度重視,而且中國的“市場規模”足夠大。他對于市場手段未來在中國面臨的這場“遭遇戰”中扮演更大作用,無疑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