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集資金,專門用于支持綠色產業或為綠色項目再融資的綠色債券,在中國越來越熱,不過,成長的煩惱也很多。近日,上交所債券業務副總監劉蔚呼吁,希望支持綠色債券發展的財政、金融等支持
政策能落地,讓更多的投資者能將綠色債券納入投資范圍,并希望建立綠色擔保公司為綠色債券增信。
除了配套政策有待完善外,由于綠色債券相比傳統債券的收益率要低,如果中國投資者對綠色債券的投資理念和綠色責任意識不跟上的話,將制約綠色債券
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對綠色債券尚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國際上認可度較高的是由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和綠色債券原則執行委員會(GBP Initial Executive Committee)合作推出的綠色債券原則,以及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limate Bonds Initiative,以下簡稱CBI)制定的互補標準。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綠色債券市場起步晚,卻來勢浩蕩。在CBI8月12日發布的氣候債券年度報告(中文版)《債券與氣候變化:市場現狀報告2016》顯示:中國以2460億美元的發行存量成為氣候相關債券的最大發行國,占全球總量的36%。人民幣也成為最主要的氣候相關債券的發行單位。
需要說明的是,在CBI的這份報告中,納入統計的領域不僅包括募集資金用途明確為綠色且被貼標的綠色債券市場,規模更大、用于氣候解決方案融資但沒有綠色標識的未貼標債券市場也囊括其中。這兩類的總和構成了報告中的“氣候相關”債券市場。
“全球氣候相關債券市場存量達6940億美元,其中17%為貼標綠色債券,數量為1180億美元”,CBI首席執行官Sean Kidney指出。未貼標綠色債券領域,中國市場的發行量以中國鐵路總公司為主導,作為最大發行人,其發行量達194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