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關乎全人類的共同命運。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過去5年中,中國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可以說,在應對氣候變化
問題上,中國體現出了一種大國擔當精神。
多年努力
樹立全球“最佳模式”
近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
政策與行動2017年度報告》發布,其中介紹了中國2016年以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新進展和主要成就,分7個部分展示了中國各個部門、各地方、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及成效。
自2012年以來,國家發改委每年都會發布此項報告,體現出了中國政府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持續關注。過去5年,中國將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作為國內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機遇,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行動。比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等,走出了一條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
據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介紹,近10年間,中國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少了41億噸的二氧化
碳排放,做到了氣候行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實現了雙贏。“國際社會一直把中國的這種做法作為一種最佳實踐加以肯定,也作為一種最佳模式加以推廣。”他說。
統籌內外
走在國際社會前列
中國除了在國內推進可持續發展上的努力引人注目,在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上更是可圈可點。特別是在《巴黎協定》達成、簽署、生效的過程中,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表示,在整個過程中中國作出了歷史性的、基礎性的、重要的、突出的貢獻,這是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
中國還積極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談判進程,堅定維護公約的原則和框架。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為小島嶼國家、最不發達國家、非洲國家及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實物及設備援助,對其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政策規劃、人員培訓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并在發展中國家開展了10個低碳示范區、10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及1000個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名額的合作項目。“應該說,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中國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將國內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相結合,走在了國際社會的前列。”解振華說。
中國方案
將現波恩氣候大會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3次締約方大會將于11月6日起在德國波恩舉行,這也將是中國展示氣候治理上中國方案的又一重要契機。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埃斯皮諾薩認為,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領袖,中國的參與對氣候大會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期待中國能夠在此次氣候大會上充分發揮領導力,中國在此次大會上的表現將備受關注。”
對于此次大會,解振華介紹稱中方有三點期待。一是期待形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案文草案。二是2018年各國要開展促進性對話,對各國過去乃至將來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和自主貢獻的目標開展交流。三是希望各國就202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和行動做出報告,對各國的行動進行檢查,督促其兌現承諾。“特別是發達國家2020年之前要率先實現
減排,要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每年1000億美元的資金技術支持,這也需要在這次會議上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解振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