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低碳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彰顯大國擔當和責任,我國向世界莊嚴宣布: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
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目標。
交通運輸領域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僅次于工業領域。石油是交通運輸領域的主要能源,其消耗過程不僅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還會造成嚴重環境污染。伴隨著我國整體步入工業化后期和后工業化發展階段,交通運輸領域將成為影響我國碳達峰、改善空氣質量和保障能源安全的重點領域。因此,研究碳達峰目標下交通運輸發展路徑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交通運輸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領域。國際能源機構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交通運輸領域能源消費量為4.67億噸標準煤,占能源消費總量的10.2%;交通運輸領域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10億噸,占碳排放總量約10.7%。2018年,我國石油表觀消費量達6.48億噸,一半以上用于交通運輸燃料,柴油、汽油、燃料油和
航空煤油等油品占交通運輸用能的90%以上。從用能的主要交通設備看,包括貨車、公共汽車和私家車等在內的車輛能耗量最大,占2018年交通運輸領域總能耗的70%左右。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未來一段時間,交通運輸領域的二氧化碳排放仍將繼續增加。
貨運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體。2018年貨運總能耗為2.26億噸標準煤,約占交通運輸總能耗的48%,其中公路、水路、鐵路、民航和管道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能耗占比分別約65%、23%、3%、4%、5%。可以看出,盡管貨運總能耗不足交通運輸總能耗的一半,但其主要運輸方式是公路,而公路的百萬噸公里的碳排放強度遠高于水路、鐵路和管道,僅次于民航。傳統貨運和新興貨運的新變化和趨勢使得貨運仍然是交通運輸領域二氧化碳排放主體。
客運能耗結構面臨深度調整。2018年,城際客運和城市客運能耗分別占交通運輸領域的13%和39%,即客運能源消耗總量略大于貨運。近年來客運結構特別是城際客運結構調整加快。鐵路建設尤其是高鐵的飛速發展,大大提高電氣化水平和城際客運的效率,降低碳排放強度;民航客運將增加交通運輸能耗和碳排放,但是潛力有限;水路客運便捷性較差,近幾年增速較為緩慢;公路一直以來是客運的主要方式,預期未來能源消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下降潛力巨大。私人汽車保有量和出行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私人汽車的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在所有交通運輸方式中最高,但能源替代勢頭明朗,未來電動汽車將迎來全面大發展。綜合來看,客運電氣化和低碳化成為發展趨勢。
我國交通運輸領域取得長足發展,但也面臨著許多嚴峻
問題。主要是:交通運輸是居民出行和物流服務的基礎支撐和保障,碳排放總量控制難度很大。大宗商品長途運輸公路占比較大,鐵路貨運和客運比例偏低,機場港口缺乏統籌導致一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利用率不高,小汽車客運出行比例過高,各種運輸方式銜接不暢導致多式聯運發展滯后,從而造成交通運輸結構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低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城市公共交通服務水平不高導致出行分擔率偏低,人們對SUV等大排量汽車的需求進一步提高,對運輸時效性、個性化和舒適度等要求越來越高,從而導致單位運輸周轉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面臨瓶頸,低碳交通發展面臨嚴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