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碳排放管理標準化經歷了哪些進程?
國際上在
碳排放評估、
碳足跡、碳捕集、產品和服務標識等領域已有較豐富的先行研究,基本構建了自愿型為主的碳排放管理標準體系。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國際標準化組織設立了分技術委員會負責溫室氣體領域的標準制定工作。溫室氣體管理分技術委員會(ISO/TC207/SC7)負責制定溫室氣體領域標準,以支撐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二氧化碳捕集、
運輸和地質封存技術委員會(ISO/TC 265)工作范圍為二氧化碳捕集、運輸和地質封存(CCS)的設計、建設、運行、環境規劃與管理、風險管理、合格評定、監督檢驗和相關行動領域標準化。氣候變化協調委員會(ISOCCCC)主要研究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兩個方面的標準,評估利益相關方對標準的需求。鋼技術委員會(ISO/TC 17)負責鋼領域的標準化,涵蓋化學成分測定方法、鋼產品、
鋼鐵企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計算方法等領域。
溫室氣體管理分技術委員會構建的碳排放管理標準體系
圖片出處:中國標準化研究院. 2021.
國際其他組織
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等組織均開展碳排放標準研究,制定了溫室氣體排放與
減排量化、溫室氣體核算、評估報告與標準體系。世界資源研究所(WRI)與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聯合制定了包括企業、項目、產品及供應鏈等4個層面在內的溫室氣體核算體系(GHG protocol),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供了一系列的評估報告、特別報告、方法報告和技術報告,均已成為各國溫室氣體核算標準和管理計劃的基礎。
發達國家
歐盟制定了《溫室氣體監測報告指令》(No.525/2013)、《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指令》(2009/31/EC)等綜合管理標準;在固定源管理方面,制定了固定源排放量-能源密集型工業中溫室氣體排放的測定標準;
交通運輸部門制定了《機動車排放指令》(No.333/2014)等強制性機動車排放標準及運輸服務的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計算和申報方法(貨運和客運);在建筑能耗和能源效率等標準中提及碳排放相關指標來實現建筑和能源領域碳排放控制。《固定源排放——自動測量系統的質量保證》(EN 14181)奠定了歐盟連續排放監測系統(CEMS)質量保證體系的基礎。
美國通過《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強制性條例》強制規范不同行業和設備的溫室氣體報告標準;通過限制機動車油耗以及建筑
節能來控制交通和建筑領域的碳排放;制定《能源設備二氧化碳排放標準》,以控制發電設備等能源設備碳排放。
英國標準協會(BSI)發布了公用可用規范(PAS)評價商品和服務的溫室氣體排放,推出企業及商品
碳減排標識制度,評價產品和服務的溫室氣體排放。日本也自愿推出產品碳標識制度,在商品包裝上詳細標注產品生命周期每個階段的碳排放量。此外,韓國、泰國、瑞士、瑞典、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也紛紛推出碳標識計劃或制度。